表達與提升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相裏林 南金娟
摘 要:作為影像表達的有效方式之一,“情景再現”的功能已經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可,如何將“情景再現”恰當地運用於紀錄片創作一直是長期爭論的焦點。本文將從筆者《陝西故事》創作的切身體會入手,分析“情景再現”在紀錄片影像表達、敘述功能、主題表現、審美價值四個方麵的功能。
關鍵詞:紀錄片;情景再現;《陝西故事》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1-0088-02
一、引 言
真實地回溯曆史與關照現實,蘊含大量的知識信息與深度的社會思考,紀錄片因此頗受推崇,但關於“情景再現”是否能在紀錄片中使用的爭論卻長期存在。值得慶幸的是,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人在紀錄片是否可以用虛擬的“情景再現”手法表達真實的曆史這個問題上躊躇了。“情景再現”作為紀錄片眾多製作手段中的一種,它本身並不會動搖紀錄片的真實性。誠然,“情景再現”是一把雙刃劍,須善加利用,在紀錄片中的使用更是如此,否則,失去曆史根據和現實基礎地隨意發揮,不但會將整部片子弄巧成拙,還會使觀眾失去對紀錄片的信任,但如若能合理、恰當利用。“情景再現”不僅能夠加強和豐富紀錄片內容的表達,還將提升整部作品的內涵和審美。
陝西廣播電視台曆時一年,走訪千裏攝製的《陝西故事》,也抱著謹慎與求實的態度大膽嚐試,在拍攝過程中運用了“情景再現”的手法來加強對時代背景的烘托和人物、事件的刻畫,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筆者結合此次拍攝實踐的具體體會,也認識到“情景再現”對紀錄片的表達和提升確有裨益。
二、讓畫麵說話——加強影片的影像表達
紀錄片從電影膠片到數字電視的轉變都是以畫麵和聲音為媒介,以聲畫造型為傳播方式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種屏幕藝術形態,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之一,紀錄片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努力把各種文化形式、文化內容都用影像的方式表達出來。然而,在傳統曆史類題材紀錄片口述加圖片資料的單一敘述中,如果去掉語言就隻剩下曆史遺跡、建築和風景照片,這些影像實際上隻是充當了聲音的簡單附庸,處於基本“失語”狀態。“情景再現”的運用為打破這種狀態提供了一個有效渠道,它以其自身的影像化語境,使紀錄片中的影像擁有了獨立的語言地位,加強了影片的影像表達功能,讓紀錄片在麵對曆史文化題材的時候也能夠堅持“讓畫麵說話”。
為了做到“讓畫麵說話”,讓影像承載更多的信息,紀錄片的編導們費盡苦心地在“情景再現”的實踐中尋找出路。例如《陝西故事》中有一段再現楊礪病逝後宋真宗冒雨徒步至其靈前悼念的曆史場景,這段“情景再現”運用了“寫意”的手法,用心設計了在雨天泥濘小路上行走的腳步。雖然再現的場景中並沒有出現人物的臉龐和神情,僅僅是通過雨聲、腳步、燈光的處理完成了對事件的描述,僅僅幾秒時間卻突出展現了宋真宗對宋朝第一狀元楊礪不以狀元自傲品德的敬重和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可謂是“讓畫麵說話”簡潔而又生動的一例。
進入新讀圖時代,觀眾要求紀錄片不僅僅要鏡頭好看、觀賞性強,而且還要給人一種“進入”曆史事件的感覺,“情景再現”的運用恰好給紀錄片營造一種可感知、可體驗的影像化語境。
三、縫合曆史斷點——完善影片的敘述功能
“情景再現”是電視工作者麵對曆史缺憾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客觀地說,“情景再現"之所以能在紀錄片中找到生存土壤,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原始影像資料的匱乏,這一點在曆史追溯回眸類的紀錄片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曆史類紀錄片要將文獻記載下的曆史鮮活、生動地展現出來,對曆史進行重新敘述,然而,曆史卻如同一個寡言少語的老人,給我們留下的往往是隻言片語的文字記載,甚至往往幹脆留下一個個曆史斷點。曆史不可重來,重新拍攝過去發生的事件顯然不可能,在這種完全不能再補拍到任何相關的影像資料素材的情況下,我們隻有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將影片涉及到的關鍵性和核心性事件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影片對整個曆史事件的闡釋完整、連貫。
《陝西故事》通過對《詩經·大雅·綿》中相關記載的細致挖掘,重現了周人來到渭河平原西部建設家園的曆史場景。場景通過周人耦耕,婦女、小孩打水,眾人夯土築牆等場麵的編排,展現了一幅周人勤奮、堅強、自信地建設家園的生動畫麵。這段場景的再現也非常重視宏觀場景重現與微觀局部暗示的結合。例如,通過拍攝多個石錘有節奏地先後落地這一細節,用明快地動作節奏巧妙地展現周人朝氣蓬勃、信心滿懷的精神風貌。此外“情景再現”的部分還特意使用燈光和背景虛化處理,並加以“情景再現”字樣識別,在將遠逝的曆史情境營造出強烈的“現在時”時空感的同時,又不會使觀眾產生迷惑,可以說,“情景再現”的運用對這段曆史的敘事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