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坪花臉社火
民間藝術
作者:馬佶
“社”,古指土地神,後演變為地域區劃單位,即六裏為一社,以社為單位“擊器而歌,圍火而舞”,故稱社火,泛指民間祭祀、娛神、祈福的活動。
每年正月十五,井陘小作鎮桃林坪村都要舉行花臉社火活動。2008年6月,桃林坪花臉社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
相傳,800多年前,河北井陘縣小作鎮桃林坪村南楸樹梁進行過一場激戰,多員名將浴血奮戰,擊敗敵寇。幾百年來,楸樹梁戰鬥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後來,當地百姓為重現當時的戰鬥場麵,按老輩人的傳說,精心組織,刻苦排練,組建了獨樹一幟的花臉社火,後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增加內容,還以曆代著名戰鬥故事為藍本,將其編入其中。傳承至今,桃林坪花臉社火已有600餘年曆史。
因桃林坪社火臉譜奇特,刻畫人物性格生動,架式兒優美,對打順暢,武藝超群,在明嘉靖年間被朝廷封為“護綱護駕社火”。桃林坪花臉社火與其他社火不同的是,每個演員像古裝戲演員一樣,臉上都畫著臉譜,身穿古裝,使用真刀真槍進行表演,再現古代人物戰鬥的場麵。演員的臉譜奇特,是由本村老藝人使用祖傳秘方配製的顏料勾畫而成,一個臉譜代表一個人物。祖傳秘方配製的顏料分紅、白、黑、藍等色,色彩鮮明,畫在臉上不管演員出多少汗水,每種色彩之間都不會混淆,始終保持鮮明。
一年一度的井陘趙莊嶺皇綱、皇駕都由桃林坪社火護送。桃林坪花臉社火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老藝人的傳承下,掀起了新一輪的社火高潮,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調演,連續參加了井陘縣舉辦的20屆民間藝術節演出,並獲特等獎。
二
桃林坪社火原有24個回子,因曆史久遠已有8個回子失傳,現存的有16個回子,武打場景描述的是三國、梁山等各員名將的戰鬥場麵。每個回子是一個故事(一場戲)。與戲不同的是,它不唱不說,通過臉型刻畫和武術對打,才能分辨演員的身份和故事的內容。這16個回子有三英戰呂布、金龍珠、法華寺、盧俊義上梁山、徐寧上梁山、蜈蚣嶺、擒謝虎、五虎莊等,其中,五虎莊這出戲由本村老藝人趙維海所創。
趙維海出生於井陘縣小作鎮桃林坪村農民家庭,自幼愛好武術,從小勤學苦練,練就一身好功夫。因家庭貧窮,他路劫皇綱被擒,發配山東。坐牢時,因武藝高強,曾被地方官少爺拜為師父。趙維海刑滿釋放回家的路上,遇見一幫歹徒搶一家人的財產,這家有兄弟五人,個個武藝高強,五人奮起自衛,最終打敗歹徒。回家後,趙維海根據兄弟五人鬥歹徒的壯舉,編了這出戲,起戲名“五虎莊”。
桃林坪花臉社火全過程主要包括:
聚會:社火隊伍先在村頭聚攏,有鼓樂隊、秧歌隊、皇綱、各種民間花會、花臉社火等,鑼鼓齊鳴,引領著村民到村裏的戲台前聚會。
跑陣:武會師傅手拿令旗,指揮村裏的青少年和“花臉們”在戲台前的廣場上走場跑陣,猶如排兵布陣,所有跑陣人員組織有序左衝右突、輾轉騰挪,不斷變換位置和隊形。周圍的鄉民也呐喊、吹口哨助威,社火在此達到一個小高潮。
祭神:廣場另一側與戲台遙對是一座廟和神位古碑,跑完陣就在廟前進行祭祀活動,“香頭”帶領村代表燒紙、上香,祭祀神靈。
拉街:社火隊伍再次帶領村民到村主要街道邊走邊表演,青少年和“花臉們”手拿各色兵器在街道上來回奔跑,“香頭”帶領村代表在沿途的廟前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