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現在的李隆基吧,如此昏庸的帝王,大唐怎麼可能好?
.......
罵完了安祿山,罵完了大臣們,李隆基收了收心神,準備開始殺虎了。
剛得知安祿山造反的時候,李隆基確實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可現在他已經緩過來了,乃至於心中還生出了一股豪情。
安祿山你不是願意造反嗎?好!朕讓你造反,朕給你這個機會,朕給你一個當朕對手的機會!朕要讓你看看,朕雖然幾十年不打仗了,但朕還是曾經的李三郎!你......一個毛頭小子,朕帶兵和韋皇後他們拚殺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兒呢!
安祿山,等著吧,你給朕等著,朕馬上就會平定你的叛亂,朕要把你抓到長安,千刀萬剮。
“傳朕旨意,叛賊安祿山,辜負君恩,著實可恨,封安西大都督封常清兼任範陽,平盧節度使,趕赴河南就地募兵,阻擋叛軍的攻勢!”
“封衛尉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總領河南諸道兵馬。”
“委派輔國大將軍畢思琛,尾隨封常清身後,統帥三萬京營士卒,同時鞏固東都城防。”
“委派金吾將軍陳千裏率軍進駐河東,堅壁清野,以防叛軍迂回西進。”
“任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尋機包抄叛軍後路。”
“任榮王李琬為平叛大元帥,前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為副元帥,籌劃士卒,已備東征。”
嘩啦嘩啦,李隆基這一番聖旨下達後,著實令人眼花繚亂,如果遇到那種什麼也不懂的人,肯定會拍手稱唐玄宗的英明,這一條條布置,前期進攻,中路支援,後期圍剿,再加上最後的東征,如果沒有意外,安祿山這不是必死無疑嗎?
陛下果然是陛下,唐明皇果然是唐明皇,當真厲害!
可......聽過什麼叫令出多門,凡戰必敗嗎?
看看,看看李隆基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布置吧,看看他都做了什麼好事吧。
先派封常清平叛,不錯,是個好招,封常清也確實能跟安祿山一較高下,但是李隆基卻不給他兵馬,讓封常清就地去招募老百姓和安祿山的範陽鐵騎硬碰硬!
這還不算完,李隆基再派畢思琛那個軟骨頭指揮三萬人馬,可卻不說清楚他倆誰指揮誰。
然後又派張介然,榮王李琬,還有高仙芝,巴掌點大的河南,他愣是安排了四位宿將,外加一位王爺!全都互不統屬,這算什麼?讓他們各自為戰嗎?還是說指望他們能心有靈犀?該幹嘛自己心裏都有個數?
嗬嗬,別說外行人是迷糊的,就連那些當事人現在都屬於迷茫狀態,壓根不知道自己到了河南該怎麼打。
這麼一群宿將王爺擠在了一起,你們難道還指望他們能擋得住安祿山的範陽鐵騎?不在一塊扯後腿,自己人和自己人打了個頭破血流就夠不錯的了!
但李隆基卻不這麼認為,相反,他還認為自己的安排非常好,不過是眼下的好。
客觀來講,李隆基是一個戰略形人才,其實他完全能拿得出比眼下這個狗屎一灘的戰略,更好的計劃,可不行,他不能那麼做。
不得不說,安祿山的背叛讓李隆基徹底對所有人失去了信心,現在的他根本就不敢相信任何人,仔細想想也對,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李隆基怎麼可能還會像以往那般的放手不管呢?
仔細看看李隆基做的這些安排,與其說他是為了平叛,倒不如說他是在防止平叛的人在造反!
封常清能打,不給兵,這樣他就算造反也沒事兒。畢思琛狗屁不是,給他兵,造反也不害怕。再加上榮王,張介然這群人,說白了,李隆基這麼安排,完全就是在互相牽製這些平叛的將領,讓他們誰也不敢造反,誰也不敢和安祿山站在一起。
誰說他昏庸的?這不是挺有手段的嗎,但可惜的是......李隆基這麼做倒是能防止平叛的人造反了,可已經造反的呢?可已經帶兵殺進河南的範陽軍呢?
李隆基不管,也不可以說是他不管,應該說他太盲目自大了,他到現在還以為安祿山的造反不過是芥蘚之疾,根本就不算什麼大問題,重要的是要小心那些平叛的將領再造反。
唉,看看吧,看看現在的李隆基吧,封常清他們這些去平叛的人,命運幾乎也是早已注定了。
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李隆基想的還是怎麼對付自己人,還是怎麼提防自己手下的將領,他這麼做,當真是把不想反的人都逼反了啊。
可那又能如何?聖旨已經下達了,封常清他們也隻好咬著牙去跟安祿山的十五萬範陽精兵拚命了。
十五萬範陽軍,對陣幾萬老百姓和地方兵,這仗......可怎麼打啊.......
封常清就算是韓信再生也不可能打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