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乾坤之道(1 / 2)

王坤是被六祖慧能一眼看重的。當時,王坤還隻是隨著逃難的隊伍一同乞討的少年,他本是貧民區的少年,在界線橋塌掉而且東方區遭到古妖入侵之後,他便隨著大流一同流亡到了東域的其他區域。而就在茫茫的人群之中,俗人看見的是令人厭惡的難民,六祖慧能卻看到了他的靈根,六祖喜極而泣,認為這恐怕就是上天賜給他的機遇。於是六祖慧能問:“小夥子,幹什麼啊?”這是具有侮辱性的提問,因為王坤身強體壯,又很年輕,有手有腳的乞討,可不值得人尊敬。但是王坤卻毫不在意地回答說:“要活著。”六祖慧能又問:“你為什麼要活著?”王坤又答“來都來了,為什麼不活一下呢?”六祖慧能莞爾,這樣的回答真是巧妙且淳樸。“活著”是一個很難以理解透徹的問題,六祖慧能一直思索至今未曾尋得答案。他曾在西域問過一位哲學家,那位了不起的哲學家是這樣回答的:他認為是世界先有理念,然後才有實體,實體不過是對理念的模仿。比如木匠模仿桌子的理念,造出了桌子。我們的世界則是“巨匠”所製,也就是唯一神——若拉。真理接近於神,而原因無非就四個:質料、形式、動力、目的。比如笛子是幹什麼用的?是給演奏家吹出動人的音樂。層層類推下去,無限地推演,一定有一個不能再高的形式,一個沒有任何質料的純粹形式。它是一切形式的終結,一切目的的目的,一切動力的動力。那麼得到答案就非常簡單。當然是神,隻能是神,而且是唯一神——若拉。“神學目的論”認為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侍奉若拉,在死後接受若拉的審判,要麼因為善行進入天堂,要麼是因罪進入地獄,或者是兩者皆無懸掛在中央。六祖慧能不滿意這個家夥的回答,至少是不喜歡。太過於冗長,太過於繁複,你這樣的道理誰能聽得懂。而按照東域人的思維是:真理永遠是簡單的,簡單到可以用數學來表達。唯有簡單明了,才可能接近正確。而今天,六祖慧能認為自己恐怕得到了最為接近的一個答案——“來都來了,為什麼不活一下呢?”這就是“道”,他未入乾坤,卻已經悟道,這真的很了不起。但是這還不夠,六祖慧能覺得還要再考考他,他接著再問:“那麼小夥子,你有手有腳,為什麼不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吃的呢?”王坤作答:“我在行善。”“行善?”六祖慧能思忖片刻之後,哈哈大笑,心說,妙哉,妙哉。他的確是在行善,善的本質不是行為,而是動機。他的確是在乞討,但是他是為了行善而乞討,因為他給予了這戶人家行善的機會,這何曾又不是一種行善呢?見此,六祖慧能非常滿意,他繼續問:“善已經行過,但你得要吃茶,我有一畝田,你願意幫我插秧嗎?”“願意。”“為何願意?”“因為滿足人的心願,也是一種行善。”六祖慧能喜出望外,從此,乾坤門有多了一名弟子,這位名為王揚的年輕人,改名成了王坤。他的名字本是取“揚善”之意,但是他的師傅,六祖慧能卻告訴他,人若是想要行善,可沒有那麼簡單,等你哪天真正懂得了“揚善”的意義,再要回這個名字,否則就是“沽名”。“是,謹遵先生教誨。”這樣一來,王坤成為了六祖慧能的弟子,林欣的師弟。但是,師弟二人卻從未想到,老師的仙逝會這麼突然,而這也間接導致了東域的突然滅亡。六祖慧能的逝去其實早就已經有了預兆,首先他並未屠掉七古妖,烏納塔。在世人看來,作為肩負著屠妖使命的劍聖慧能,他並沒有成功,那麼他已經是死了;其二,六祖慧能已經完成了上天賜予他的使命,收王坤為弟子。心願已經完了,那他已經活過,剩下的那麼就隻剩下死了,所以他死了。但是在他死之前,他必須還得完成一件事,確定乾坤門新的掌門。六祖慧能選擇的方法非常簡單,也極其合理,那就是考試。這樣兩師弟都會服對方,而不會有任何埋怨。於是六祖慧能對兩師弟,林欣,王坤宣布:你們兩人各自按照自己所悟,所得作一偈(音:jie)來。誰寫的有悟性,那我就把乾坤門傳給他。這頗有一番東域理學家,格物致知的味道。第一個交上偈的人是大師兄——林欣。他的偈是這樣寫的:身是乾坤門,心同陰陽台。手握無鋒劍,天地無塵埃。……六祖慧能倍感失望。他懂林欣的心,自從自悟劍道之後,林欣就變得越來越強,這股求勝的心早已經淹沒了本來的自己。他甚至為了證明自己,下山尋求和謝東的挑戰,雖然铩羽而歸,但是林欣卻變得更加渴求勝利,渴求證明。他已經偏離了乾坤門的“道”。“乾坤門”和“陰陽台”是乾坤門的兩大神物,前者能打開任何地方,通往不可知之地。而後者能如同研磨一般將世間陰陽調和在那墨台之中,無鋒劍則是自己贈送給他作為劍客的禮物。至於“天地無塵埃”,那是指自己將履行乾坤門的使命,屠掉七古妖烏納塔,讓這片天地回歸自然。林欣做的很對,他已經擁有了乾坤門的使命感,但這不是六祖慧能想要的。乾坤門的本質是:“悟”,而不是:“入”。林欣已經有了執念,有了執念如何“破”?更何談“悟”?於是六祖慧能在等待王坤能否交出更漂亮的偈來。那麼,這個時候,王坤在做什麼呢?他在插秧子。對,他在插秧子,他正履行著自己的承諾。王坤目不識丁,要他做出工整的偈來?恐怕他本人都不知偈是什麼。而且即使他成為乾坤門的弟子,他也並沒有跟著老師學道,也未曾跟著師兄學字看書。他整天就是在種那畝田,在廚房做菜,打雜掃地,跟一個小廝一般。的確,出生在貧民區的王坤怎麼可能識得字?他幼年失怙,母親靠買身子才在貧民區在堪堪養活他們母子,而王坤三歲的時候就不得不偷偷跑去東方區賣柴木供家。但是,貧民區這樣的地方,什麼事都可以發生。某天,王坤砍完柴之後,他發現母親死在了床上。死因已經無法知道,或許是因為疾病,也或許是因為更為殘忍的事實。但是來都來了,那就要活下去。王坤並沒有崩潰,他在將母親丟入界線河之後,又開始新的一天生活。在知道這樣的悲劇之後,六祖慧能曾問道:“恨嗎?”王坤答:“不恨,恨並不能帶來什麼,所以我要行善。”六祖慧能又問:“貧民區的孩子也想行善悟道?”王坤反問:“人有南北,難道行善悟道也有嗎?”……在林欣作完偈之後,六祖慧能便叫他退去,他要去看看那個插秧子的徒弟,而正是這一看,便為東域帶來了腥風血雨。於是當晚,六祖慧能悄悄來到了廚房,對正在舂米的王坤問:“你這個米好了麼?”王坤說:“早舂好了,就隻差一篩子。”這是雙關語,篩字下麵是師。六祖慧能明了,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王坤懂了,三更時分進了老師的房間。六祖慧能把乾坤門和陰陽台都傳給了王坤,並說,你師兄恐怕已經發現了,此處不可久留,快走快走。但是王坤拒絕了,他不懂。他說:“我不懂。”六祖慧能說:“你終究會懂。”於是王坤懂了。在烏江河上,當六祖慧能準備揺櫓渡他離開這裏。但是王坤又拒絕了,他說:“非舟能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這話很對,連六祖慧能都不得不連連點頭感歎,一聲長歎之後,他教了自己徒弟第一件事,也是最後一件事。“揚善,並非是善行才能行善;善在於心、不在於手、在於眼、不在於口。你要記住一點,你以後的路上會遇見許多妖魔鬼怪,但是你一定不要忘記走向自我。”就這樣,王坤辭別恩師之後,發生了許多大事。六祖慧能不久後仙逝去見了他的老師,隨後東域覆滅,古妖烏納塔占據了東域大半的疆土;一個新的製度取代了皇室和淵樓,那就是先生係統。先生係統的建立成功將古妖隔絕於烏江對麵,一道結界施展開來,風雨飄渺的東域獲得了暫時性的和平。與此同時,南域墨家的千金獨女墨羲之嫁給了西域皇室的三皇子,貝魯奇。在西域皇室的支持下,南域墨家滅掉了其餘兩家,墨家一統南域,但是沒有墨之後並沒有稱帝,他依舊以家族式的統治管理著南域。而西域皇室在南域的支持下也逐漸從若拉教那裏奪回了政權。在這些大事背後,有一位高冠年輕人乘著船,順著烏江一路南下來到了文啟區,他來文啟學院讀書;還有一位年輕人他從土裏爬了出來,失去雙腳的他慢慢爬出了古妖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