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夜日本神戶國際會展中心
夜很深沉,初冬的氣候使得神戶這個擁有豐富曆史文化底蘊的國際化都市顯得壓抑。在蒙蒙的霧氣籠罩下,將這座燈火輝煌的不夜城退化為朦朧印象中的海市蜃樓。
此時,在會展中心內,正有一場關於“中華文化與龍圖騰”的學術研討會正在召開。
此時,講台上正有一名年輕的學者正進行學術演講:“龍形圖騰是中華民族的神祀,是民族性的一種特定表象。在中華民族的傳說裏,龍代表了果敢、剛毅、威嚴、正義、勇猛等等的品質,也是力量、財富、繁榮及祥和的象征。”
年輕學者說到這裏,指示工作人員關閉了現場的燈光,打開了身後的電子銀幕。隻見畫麵上當先出來的正是龍的形象,有西漢時代的金銘龍紋,有唐、宋、明、清時代的各種形象,以及民間各種各樣的龍形圖案,甚至日本兒童漫畫《七龍珠》當中的神龍圖樣都被收錄其中:“中國漢代的著名曆史傳記作家司馬遷,曾在他所著作的《史記•;封禪書》中,借齊國術士公孫卿之口,講述了黃帝乘龍升天的神話傳說,道‘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
“當然,僅僅是龍的形象並不足已代表一個民族的完整性格,因此在中華民族的龍形圖騰係統之內,又衍生了‘九子’,既‘龍生九子,’……”接著,畫麵上出現了各種奇形怪狀的圖形圖案:“‘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所著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老大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老二睚眥(YAZI),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劍柄上的龍形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而民間又有言,睚眥最是記仇,言曰: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仇必報!”
學術研討會終於結束,先前那位在演講台對龍圖騰侃侃而談的年輕學者稍微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裝束,並與幾位學者揮手告別之後,剛要踏上回主辦方安排好的接送專車時,突然不知道從那裏冒出了幾個人將他攔住。
“黃君,請留步!”一位主辦方的日本工作人員臉色有些尷尬的上前用中文解釋道:“他們是日本神戶警方的探員,由於發生了一件十分蹊蹺的凶案,想向黃哲君谘詢幾個問題。”
“好的!”黃哲看了看腕表,以及即將開出的接送巴士,很有禮貌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