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魚頌
品味
作者:老波頭
些江南水鄉的景區千篇一律,無聊得很,上海人抵達,似乎總是吃的興趣大過玩。
既然是水鄉,魚蝦不可少。雖然當今汙染嚴重,真正的野生貨難覓,但大家都覺得水鄉的魚蝦遠比平時菜場買的新鮮、質優,也許是心理因素作祟吧。
所有的魚類之中,白水魚應該是最受歡迎的。
白水魚,學名“翹嘴紅鮊”,又稱“白絲魚”、“白條”或“白脊魚”,是著名的“太湖三白”之一。其實江南一帶的白水魚品種相近,說不清哪裏排第一,但是太湖產量高倒是事實。白水魚講究愈大愈好,從前太湖裏常有10千克以上的大魚,現在當然已抓不到了。
白水魚通常以清蒸為主。有些店家一點自信也沒有,學廣東師傅淋豉油,單調之極。江南人蒸魚,隻用蔥、薑、酒,考究起來則下火腿和香菇。一方水土吃一方魚,何必盲目模仿別人呢?
暴醃後再蒸的做法居多。有些朋友認為此魚非醃不可,不然魚肉鬆鬆垮垮,食之不美。有一點道理,但主要是白水魚離水易死,在活魚難以保存的年代,不醃上一醃的話,就沒法供應了。不過,即便是真正新鮮的白水魚,也難蒸得完美,經暴醃的手法一救,失敗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那些廚藝低劣的水鄉飯店,不用此招生意做不下去。
蒸新鮮白水魚,要用到豬油和網油。500克左右的白水魚中段,皮麵上剞人字形刀紋,抹鹽,再鋪火腿片、香菇片和蝦米,接著加紹酒、綿白糖和豬油,最後蓋網油,上放蔥結、薑片,猛火蒸10分鍾,棄去蔥薑上桌。這個方子,蒸其他魚也適用,有了豬油的滋潤,天下美味,你試過即知。
白水魚肉白細嫩,做魚圓最佳,比青魚、鰱魚都來得好,但是加水多少是有講究的。按老廚師的經驗,100克魚肉,淋一點清水,雙刀排斬成魚茸;放入缽內,加100毫升清水攪勻,再加鹽,用手大力順勢攪打,先慢後快,使魚肉發韌上勁;按此法操作,分兩次各加50毫升清水,撒薑末攪勻。
白水魚的細刺極多,處理起來是件麻煩事,故費工夫的
品味 不素之客白水魚圓漸漸吃不到了。接近失傳的還有生熏和白燒兩菜,記錄如下,供大家懷舊。
生熏白水魚:白水魚大魚1條,開背切段,用紹酒、胡椒粉、鹽、醬油、白糖和拍碎的花椒醃兩三個小時;取炒鍋一隻,鍋底鋪木屑或濕茶葉,加水拌和;用圓形鐵絲網架,上鋪大量蔥絲,放上醃好的魚;將鍋蓋密封,用中火燒至鍋紅,木屑起煙,這時,撒入白糖,再蓋鍋蓋,即見濃煙滾滾;熏2分鍾,刷芝麻油裝盤。這道菜,搞得廚房一塌糊塗,難怪沒人做。
白燒白水魚:取魚中段切塊,放入開水鍋,下點鹽,等到水又滾,撈出洗淨;另邊廂,燒熱豬油,下蔥白、薑片炸香,再下魚塊、紹酒、酒釀,略燜;加鹽和清水,滾後放筍塊,轉小火燜至汁濃,起鍋淋豬油即成。家中也能複製,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