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腳來了

食尚

作者:霽光

1

食尚 東方廚情

滬上毛腳女婿舊聞

文_霽光

新年將到,上海毛腳女婿們蠢蠢欲動,帶上上佳食品踏進女友家門。有人問,這“毛腳”二字如何解釋?明人祝允明的《誌怪錄》有“朱眼毛腳”之稱的青蛙是一生病女子之婿,由此演變成“毛腳女婿”,簡稱“毛腳”。有網友說:一定和豬八戒有關,那二師兄是高老莊的毛腳女婿,進門毛手毛腳,洋相百出。還有人說,上門女婿是愣頭小子“毛手毛腳”,提醒一聲,上門女婿們可千萬不要毛手毛腳噢,得罪了嶽父嶽母會誤了終身大事的。

回想幾十年前物資匱乏年代,食品要憑票,上海毛腳女婿們是挖空心思弄到七寶大曲、牡丹煙、奶白蛋糕、巧克力、生梨、桔子和咖啡,再來一聽麥乳精。民國年間,胡祥翰在《上海小記》中寫道:“從前親友禮尚往來,所饋送者,以茶食肆中之雞蛋糕、眉毛餃為通常品,近則此等食品已不合時,而以外國糖果及罐頭食品為主。”看來舊社會的毛腳女婿們拎的食品禮物是中西結合的,我想,金獎白蘭地是否要拎幾瓶?

1950年代出生的“毛腳”正好遇上“手榴彈”(酒)、“炸藥包”(煙)、“機關槍”(火腿)這些與戰爭題材有關的食品。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毛腳女婿們大概是革命電影《地道戰》、《地雷戰》看多了的緣故。再後來“毛腳”帶高級營養品“人參蜂王漿”、“十全大補酒”、“美國西洋參”、“雲南普洱茶”上門,這是升級版的“毛腳食品”了!現在的“毛腳”們鳥槍換炮啦,老酒、水果不在眼裏,

毛腳,上海人對準兒媳、準女婿的昵稱。

上海小囡孝順,重視父母意見。對方父母是毛腳的“常任理事”,毛腳能否轉正,他們擁有一票否決權,而是否與這戶人家聯姻,內心的權衡盤桓則在於毛腳。春節是毛腳正式登門的高峰期,看看彼此是如何表現的吧!

隻要你錢包夠厚,買幾萬元鐵皮楓鬥、冬蟲夏草、大連刺參、南洋燕窩、法國拉菲也是常有的事。

上海百歲老人陳同年先生說,民國年間上海毛腳女婿上門規矩很多,要帶很多食品送禮,那時談朋友是父母做主,要討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要送聘禮。舊籍記載:男方送聘禮到女家,稱納聘、茶禮、行盤、拿籃頭。聘禮備銀元、金銀手飾、銅器、衣服、布匹、鯉魚、鮮肉、鹹豬腿、水果、糕點、脂粉、香皂等。茶葉不可缺,因茶樹不易移植,意思是夫妻從一而終,俗稱“千金萬禮買不動,四兩茶葉定終身”,故女方允婚又稱“受茶”。還要送棗子、花生、桂圓、吉祥草、萬年青等討口彩。

毛腳女婿上門,女家殺雞備酒是少不了的,這桌招待“毛腳”的家宴一般由石庫門煮婦親自掌廚,冷盆有白斬雞、熏魚、四喜烤麩、乳腐鹵銀蚶、蘿卜絲拌海蜇、鹽水花生、白切鹹肉、五香牛肉、暴醃鹹豬頭等;熱菜有炒鱔絲、糖醋小排、紅燒劃水、紅燒烏賊、糖醋大黃魚、肉塞油豆腐、醃篤鮮等較為隆重的家常菜。

2

那年的那餐

文_呂嬋

先生赴美訪學,不過數周,一向羞於表達情感的他直言想家。細聊之下,方知原來是他的中國胃得了“思鄉病”。一個人的口味和習慣,是從小在母親菜勺的溫情和家鄉風物的氤氳裏漸漸養成,並浸潤到骨子裏的。身在異鄉為異客,對故鄉美食的懷想早已超越了對菜肴本身滋味的眷戀,而成為遊子血脈裏最濃的那一抹鄉愁。

聊到家鄉菜,先生來了勁,全然不顧我們12小時的時差,從他小時候偷吃香腸到我第一次去他家吃飯,一樁樁細數往事。他的話也勾起了我的回憶。作為毛腳媳婦第一次上門,那還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先生的家鄉在江蘇鹽城,距上海300多千米。那時我們還沒有車,吃過午飯去上海長途客運汽車站乘大巴士到鹽城市區,再轉小中巴到鎮上,還要步行一段鄉村土路到村裏。這一路輾轉折騰,到他家已是入暮時分。農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時很多人家都已吃過晚飯收拾停當了。估計公公婆婆他們已是等久了,因為我們一進屋剛沏上茶,還沒來得及喝一口,他們就變戲法似地上了一桌菜,菜都是溫熱的。為了款待我這個未來的兒媳,兩位老人忙了一個上午外加一個下午,早就燒好了一桌菜,一直煨在灶頭上,用柴火的餘燼保溫,等待我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