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藥膳食療(二十四)
樂活
作者:乾人
陽痿是指男性雖有性欲,但卻不能勃起或勉強勃起,時間很短,導致無法進行正常性生活的男子性功能減退症。一般此症多與心理因素有關,中醫分析可有“心脾兩虛、思慮過度”或“中年腎虧、命門火衰”。
食療原則
針對心脾兩虛用“補脾養心”,腎火虧損則用“溫腎壯陽”。常用中藥材有人參、黨參、黃芪、當歸、茯苓、白術、肉蓯蓉、鹿茸、仙靈脾、肉桂、牛鞭、鹿鞭、鹿角膠、海馬等,食物可用芡實、蓮子、桂圓、鮮海蝦、牡蠣、板栗等。
海馬牛鞭盅
牛鞭100克,海馬1枚約5克,巴戟6克,輔料適量。牛鞭洗淨,去腥切段;海馬加黃酒浸泡;將處理好的牛鞭和海馬放入燉盅,加水燒開後,小火蒸至酥爛即可。可溫腎補陽、強身抗衰。
板栗蝦鱔背
活殺鱔背100克,生板栗50克,蝦仁50克,淫羊藿6克,巴戟6克,杜仲6克,山茱萸6克。淫羊藿、巴戟、杜仲、山茱萸加水200毫升煎汁,濃縮至50毫升製成“杜仲壯陽汁”備用;鱔背、蝦仁去腥上漿;生板栗切片;鱔背、蝦仁下油鍋滑炒,加板栗片翻炒,加杜仲壯陽汁,調味勾芡即可。可補血生精、益腎壯陽。
風寒
濕痹
中醫認為多由“素體衛表不固、複感風寒濕邪”所致。初起多局限於筋骨、經絡,如遷延不愈,則深入髒腑、痹阻經絡導致痹血凝滯、肝腎不足、氣血虧損。
食療原則
“肝腎不足”以“補肝益腎”為主。常用中藥材有:當歸、白術、生地、熟地、冬蟲夏草、牛膝、仙靈脾等。“氣血凝滯”以“補氣活血”為主,常用中藥材有人參、黨參、黃芪、靈芝、桃仁、紅花等,食物可用:草雞、鴨子、生薑、板栗、鯽魚、黃鱔、黑魚、鵪鶉等。
益氣豬蹄煲
豬蹄100克,黨參9克,黃芪9克,川紅花3克,茯苓12克,調料適量。黨參、黃芪、川紅花、茯苓煮成“參芪煎汁”備用;豬蹄洗淨,切塊焯水後,入油鍋煸炒加水小火煨至近酥時,加入“參芪煎汁”、醬油等調料收汁即可。可益氣補肺、活血祛濕。
補腎鱔筒煲
黃鱔筒100克,當歸9克,仙靈脾6克,板栗50克。當歸、仙靈脾預煮成“當歸靈脾汁”備用;黃鱔筒洗淨,加蔥薑煸炒,加調料煨至半熟,加入板栗、當歸靈脾汁和調料,煮半小時後收汁即可。可溫補腎陽、活血補血。
(本欄目由上海藥膳協會供稿)
皮疹
腫瘍
皮疹是各類皮膚損害的統稱,西醫和中醫對“皮疹”名稱概念基本一致。各種疾病都可有皮疹表現,按形狀分斑疹、丘疹、皰疹等。比較嚴重的有帶狀皰疹、麻疹。近期兒童“手足口病”受到關注,雖不是常見病,但皮疹初期症狀也容易與夏季常見皮膚病混淆,要特別注意。腫瘍在中醫亦稱“無名腫毒”,屬中醫外科的病名,包括“疔、瘡、癰”等,也屬常見病。
食療原則
中醫理論認為皮疹和腫瘍都是“熱毒或濕邪”侵入經脈、肌膚的表現。藥膳食療對“濕熱毒邪”均可起到“清熱利濕、托毒透疹”等輔助治療作用,雖能預防疾患和緩解症狀、加快康複,但還宜早診斷、早治療。常用中藥材有黃芪、金銀花、茯苓等,食物可用薏米仁、芡實、山藥、泥鰍、鯽魚、兔肉等。
益氣金銀飲
黃芪6克,金銀花6克,水250毫升(可輔備適量蜂蜜)。黃芪、金銀花略浸泡,加水大火燒開後小火煮20分鍾即可取汁(酌情可加蜂蜜)。可清熱袪毒,凡痘疹、瘡瘍初起未潰或皮疹氣虛者均可用。
金銀泥鰍煲
泥鰍100克,金銀花15克,金針菇50克,豆腐50克。泥鰍洗淨焯水後備用;金銀花煎汁備用;泥鰍、金針菇用油煸炒後加入豆腐、金銀花汁,略煮後加調料調味即可。可清熱利濕、敗毒健膚,有助於改善季節性皮膚感染,還可潤肺益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