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做一個寬容大度彰顯胸懷的領導者(2)(1 / 2)

當然,在批評的時候隻是針對下屬的某一個錯誤,而不要涉及旁人和旁事。如果錯怪了下屬,要向下屬道歉,而且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喜歡或討厭某種行為或某個人,警惕自己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批評前也可以找找自己是否也有責任,在批評中要先肯定下屬的成績,再具體地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

“失敗是成功之母。”很多成功都是在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才取得的。新近幾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各行業萎縮特別厲害,很多企業更願意做那些沒有把握的事情,沒有把握就是最好的把握,回報率也大。什麼事都要到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去幹,那還會有什麼大的進展?看上去保險可靠了,但企業的競爭活力也大大減弱了。在很多事情上會坐失良機。

當然,也不是說失敗時一概不可責備。如果所有的失敗都不能指責,那領導者恐怕就沒有什麼機會可以指責下屬了。在此可以列舉一些不可指責的類型,以供管理者在看到下屬失敗時作區別:

1.下屬動機是好的。同樣是失敗,如果動機是好的,沒有惡意的話,則不可指責。指責的目的是糾正和指導,如果動機良好而無心犯了錯誤,就沒有必要指責。隻需糾正他的方法就可以了。反之,基本惡意、懶惰所造成的失敗,就須給予處罰。

2.指導方法錯誤。由於上司或前輩的指導方法錯誤而造成的失敗,當然也不能指責。要先弄清楚責任所在,指責該負責的人。

3.尚不明確,不能加以指責。否則,下屬就沒有勇氣再嚐試下去,造成半途而廢。

4.由於不能防止或不能抵抗的外在因素的影響。這種情況當然不是下屬的錯,下屬沒有義務承擔這個責任。沒有責任就不能指責。

能上能下種種,不過是舉一個例子而已。情況是複雜的,多變的,什麼事該指責,什麼事不該指責,還須靠領導的判斷力。

優秀的管理者應該統管全局,從全局上把握整個公司的運作,不應該為了員工一點點的錯誤過於計較,而是要多和員工溝通,總結經驗,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鼓勵員工在以後的類似問題處理上更好的抓好細節,完美執行,高效執行。

管理箴言

1.對上司批評之後即能認錯道歉的下屬也不用太責備,特別是有些極輕微的錯,第一次犯錯誤和不小心犯錯誤等,隻要稍微提醒他一下即可。

2.犯錯誤是第一階段,認錯是第二階段,改錯是第三階段。不管是經過批評後認錯,還是未經批評而主動認錯,都說明他已到達第二階段,當領導的隻能努力幫助他邁向第三階段。

給下屬再來一次的機會

《菜根譚》上有這麼一段話:“寬人之惡者,化人之惡者也;激人之過者,甚人之過者也。”意思是說:寬恕別人的錯誤,就是幫助別人改正錯誤;用激烈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錯誤,就是要讓別人再錯上加錯。

沒有人願意犯錯誤,但是人非聖賢又孰能無過呢?麵對著一個犯了錯誤的下屬,你是願意嚴加斥責,使他從此以後在工作中畏首畏尾呢?還是願意通過幫助使他認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從哪裏跌倒再從哪裏爬起來呢?

其實,下屬犯了錯誤,最痛苦的是其自身,應該給其改正錯誤的機會。給予下屬再來一次的機會,常會收到一石三鳥的用人效果:一能使其感激領導的寬厚仁慈;二能使其痛悔自己的過錯;三能使其拚命工作,以便將功補過。而且,實踐表明,有過錯的人往往比有功勞的人更容易接受困難的工作。使用有過錯的人實際上就是對他的一種強大的激勵,可以使其一躍而起,創造出令人“刮目”的成績。

同時,對於有過錯的人才而言,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獲得重新證明其價值和展示其才華的機會,尤其是當他們因過錯而受到別人的歧視冷落時,這種願望就更為迫切。管理者一旦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就會進發出超乎平常的熱情和幹勁兒,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去彌補以前的過失。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有一個名叫羅斯韋爾·麥金太爾的年輕人被征人騎兵營。由於戰爭進展不順,兵源奇缺,在幾乎沒有接受任何訓練的情況下,他就被匆忙地派往戰場。在戰鬥中,年輕的麥金太爾被殘酷的戰爭場麵嚇壞了,那些血肉橫飛的場景使他整天都擔驚受怕,終於開小差逃跑了。但很快他就被抓了回來,軍事法庭以臨陣脫逃的罪名判他死刑。

當麥金太爾的母親得知這個消息後,她向當時的總統林肯發出請求。她認為,自己的兒子年紀輕輕,少不更事,他需要第二次機會來證明自己。然而部隊的將軍們力勸林肯總統嚴肅軍紀,聲稱如果開了這個先例,必將削弱整個部隊的戰鬥力。

在此情況下,林肯陷入兩難境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最終決定寬恕這名年輕人,並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我認為,把一個年輕人槍斃對他本人絕對沒有好處。”為此他親自寫了一封信,要求將軍們放麥金太爾一馬:“本信將確保羅斯韋爾·麥金太爾重返兵營,在服役完規定年限後。他將不受臨陣脫逃的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