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模式架起黨群互助連心橋
黨的建設
作者:徐滿義 賈孟妍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開原市通過拓展服務功能、延伸服務範圍,形成了具有開原特色的“12345”農村互助組服務模式,推動了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一個目標,打造為民服務平台。互助組以“解決村民生產生活難題,提升村民幸福指數”為目標,以農民自願結合、互助互利為原則,以聯係幫扶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和困難群體為活動形式,以組建不同類型的誌願服務互助組為黨員群眾誌願服務平台,為農村弱勢群體排憂解難。
兩大關鍵,引領互助組發光發熱。一是有一位實幹的領頭人。各專門互助組領頭人一般由致富能手和有一技之長的黨員擔任。二是有一幫真誠的熱心人。在熱心人的帶動下,村黨支部鼓勵農村致富能人、文藝骨幹、婦女代表等人員加入互助組。
三項製度,推動義務服務活動常態化。一是每周探視製度。互助組成員實行每周一次至兩次上門走訪,及時掌握村民各類需求。二是每月學習製度。互助組每月組織兩次學習,提高服務群眾的水平。三是節日宣傳製度。互助組利用重大節日,集中開展遵紀守法、安全生產等教育。
四類活動,創設互助互幫活動載體。一是開展生活義務互助活動。生活互助組提供打掃衛生、陪同看病、代購配藥等力所能及的照顧服務。二是開展生產義務互助活動。生產互助組在農忙時組織人力、物力開展義務運送化肥、農藥等活動。三是開展文化義務互助活動。文藝互助組為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利用鄉村大舞台開展文體活動。四是開展公益義務互助活動。為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公益互助組不講條件,參與村裏修路、清理垃圾等勞動。
五方麵作用,譜寫農村社會管理新篇章。一是增加自身收入,村民互幫互助,發展家庭式特色種養業。二是生產互助,穩定糧食播種麵積,保障農業生產。三是減少家庭矛盾,增強代際和諧,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四是開展文化活動,既聯絡了感情,又豐富了日常生活。五是樹立時代新風,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在全市273個行政村建立村級互助組550個,參組農戶6000戶。(作者單位:開原市委組織部)
□本欄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