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麵世背後的兩位遼寧赤子
黨史風雲
作者:孫成德 李榮
1937年4月,中國第一本全麵報道當時紅色邊區真實情況的圖書——《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在北平秘密出版發行,後又在上海、陝西等地秘密翻印。該書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色邊區的造謠誣蔑,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遼寧人王福時、李華春為該書麵世做出的貢獻,為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做出的努力和犧牲,值得我們銘記。
70多年來,美國著名記者、中國革命的見證人埃德加·斯諾首次探訪陝北蘇區後,用英文寫成的紀實名著《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名為《西行漫記》)以近20種文字翻譯出版,幾乎傳遍世界,影響巨大。而在該書出版之前,王福時、李華春等人已將該書部分內容翻譯成中文,並加以有關陝北蘇區的其他重要文章,在北平秘密出版了《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
《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鶴鳴九皋聲聞天
1936年夏,埃德加·斯諾作為英國《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的特約記者來到延安,采訪了毛澤東等中共領袖,搜集了大量有關陝甘寧邊區的情況。1936年10月末,埃德加·斯諾結束采訪回到北平。其後不久,經王福時介紹,剛出獄的中共黨員郭達成為斯諾的助手,幫助斯諾整理稿件,翻譯參考資料。
作為斯諾的朋友,王福時有機會看到了斯諾與毛澤東6次訪談的記錄、毛澤東長征詩詞和戴八角帽的照片、紅軍長征路線圖以及斯諾寫給外國報刊的英文報道等資料。1937 年3 月,毛澤東將此前和史沫特萊的談話文稿寄給了斯諾。毛澤東表示,這篇談話“表示了我們政策的若幹新的步驟”,請他“收閱並為宣播”。王福時敏銳地意識到,這些資料對宣傳和推動抗戰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他旋即組織郭達、李放、李華春等人將這些資料編譯成《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一書,並在父親王卓然(九三學社發起人)主持的《東方快報》印刷廠印刷。
除了翻譯了斯諾的部分報道以外,這本書還收入了其他幾位特殊作者的重要文章。一是毛澤東與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的談話。毛澤東在談話中著重澄清了西安事變的真相並作了透徹的分析,提出了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的八項建議,並預言對日作戰不可避免。二是美國經濟學家諾爾曼·韓蔚爾報道四川紅區的3篇文章《中國紅軍》《在中國紅區裏》《中國紅軍怎樣建立蘇區》。這些文章最早發表在《亞細亞》雜誌上,是少有的實地調查紅區的珍貴資料。第三篇特殊文章就是作為附錄發表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作者署名“廉臣”,其實就是陳雲同誌。
1937年4月,20餘萬字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以“上海丁醜編譯出版社”的名義,在北平秘密出版發行,比英國戈蘭茨出版公司的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早了6個月,比胡愈之等人的中文譯本《西行漫記》早了10個月。在李放撰寫的序言中,介紹了這本書的內容和本書與抗日救國、救亡圖存、中國要走哪條道路的關係,並發出了“國內和平統一”“國共重新團結”的呼籲。第一版4000冊圖書,在北平不到一周就全部售完,此後全國進步書店及書商紛紛翻印,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該書彙集的各方真實新聞,有力地挫敗了國民黨歪曲、汙蔑中國共產黨積極抗日正麵形象的企圖,真實地向外界披露了中國“紅區”的情況、西安事變的真相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使在陝北堅持抗戰的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重新認識和廣泛支持。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成千上萬的愛國進步青年從祖國各地湧向延安,奔赴抗日前線。
王福時:百年滄桑寫赤誠
《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主編、著名左翼民主人士王福時曆經清朝覆滅、共和崛起、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建國、改革開放的百年民族悲喜,雖非黨員,心係大義,一生境遇跌宕起伏,堅忍豁達中以最樸實無華的方式書寫了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赤誠。
1911年,王福時出生於今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河北鄉蓮島灣村。九一八事變後,王福時流亡北平,先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就讀,其間參加了中共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主辦報紙,參加遊行,宣傳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