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史之亂爆發看唐玄宗公共危機管理意識的製約性
文史在線
作者:毛偉
摘要:我國古代社會中的公共危機管理是我們進行研究的問題,在唐朝出現過盛世,但是也有走向衰敗的時期,安史之亂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導線。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和重用增加了社會矛盾,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在危機管理上的缺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我們根據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對唐朝公共危機管理進行分析,了解製約唐玄宗個各危機管理意識的因素。
關鍵詞:安史之亂;唐玄宗;公共危機;管理意識;思考
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根據史料顯示,他是一位精通六藝、素質極高的人,在管理外交方麵的優勢早在年輕的時候就展現了出來,但是在他處理安史之亂危機的時候卻顯得力不從心,暴露了他在公共危機管理意識方麵的弱勢。我們根據安史之亂的爆發,進一步的說明,在文章中看到唐玄宗在危險管理意識上的製約。
1、 安史之亂發生的危機潛伏時期
唐朝的建立可以說是人類進步的象征,經過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唐朝出現了一片盛世,開元盛世、貞觀之治這樣穩定、和諧、發展的局麵讓社會的發展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進行,可是在唐玄宗時期因為出現的各種內部鬥爭、邊界危機等,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安史之亂的發生給社會帶來了很多的危害,讓唐朝由盛世轉向衰敗。
(1) 官宦之間勾心鬥角,損害國家的行政資源
在當時的唐朝出現了很多的精英,比如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他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相互的勾心鬥角,唐玄宗作為這些精英人士的管理者,卻把精力過多的放在了他們權力的平衡上,消耗內部資源,卻沒有考慮過對國家將要麵臨的危機的化解。
比如說,在安祿山見到太子時,以自己是蕃人,不知道朝堂上的禮儀,也不知道太子是多大的官為由不行跪拜禮。這可以說明安祿山的對唐玄宗的忠心,在故意的裝糊塗,進而把太子得罪了,當然唐玄宗得到了忠心大臣的提醒,說安祿山有可能要謀反。李林甫為了保住自己宰相職位,阻止安祿山向宰相之位晉級,就向唐玄宗奏言,然後廢除了百年的名臣任職邊帥和邊帥就任國相的國家政策,但是唐玄宗卻沒有察覺到這裏麵存在一些隱患。
在李林甫去世之後,安祿山就成為了楊國忠的政治敵人,當然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在唐玄宗的麵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說安祿山的壞話,安祿山為了在博弈中爭取到主動權,想唐玄宗表明了自己的中心。在當時安祿山和很多的朝廷大臣之間都有過節,這些大臣聯合起來反對安祿山擴大力量[1]。
(2)邊關危患嚴重,安祿山開始擴大勢力
自唐朝初建立起,邊關問題一直是國家統治者的麵臨的巨大挑戰,突厥、契丹、吐蕃等會不時地進行內侵,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在唐朝建立以後,就在邊關的契丹等設立州府,讓他們的首領擔任州府的刺史,但是在武則天以後唐朝和契丹之間失和,契丹開始發生叛亂,導致遼西一帶發生大亂。在以後的幾年,契丹和其他邊關部落聯合,對唐朝邊界進行大肆的內侵叛亂。
為了能夠改變這種現狀,剛剛登基的唐玄宗要樹立在朝中的威信,力排眾議,對契丹出兵討伐,但是對契丹能力的評估失誤,使得唐朝的主帥很難脫身,唐玄宗開始尋找熟悉那裏地形地勢的人士,這時安祿山就脫穎而出了。根據史料記載,安祿山的出身卑微,擔任過互市的小官,對那裏的民俗風情比較了解,才會在大難之後被重用,所以安祿山的人生從此開始了新的篇章。在以後,邊界幾乎所有的州府都在安祿山的管轄內。
隨著唐玄宗年齡的增加,和在感情上的一些打擊,為了能夠使國家穩定,有一個可以忠心與自己維護邊界穩定的人,安祿山就被重用了,對於安祿山唐玄宗很是放心,所以慢慢的讓安祿山參與到國家的決策中,這充分的表明了安祿山的政治、經濟地位。這是唐玄宗對安祿山的過分信任,這才幫助了安祿山和朝廷對抗[2]。
2、 危機預防製度被破壞
在唐朝前期,國家在政治、軍事等方麵的發展很穩定,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這些危機預防製度被破壞了,預防危機的能力逐漸的喪失。
首先,在宰相分權的製度上遭遇了破壞。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得到宰相職位輪換擔任的製度也遭到了破壞,長期以來都是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任職,破壞了宰相原來的集體商議國事製度,變成了宰相專職製度。在那時出現了很多的政權上的變化,一人包攬多職多權想象很是盛行,楊國忠就是其中的一例,它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對案件進行辦理,決定官員的去留問題,這些唐玄宗都不加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