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向中國長牛市進軍(1)(1 / 3)

以全球眼光看中國股市,牛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牛市方興未艾 

全球化發展的經驗表明,證券市場是實現經濟結構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最有力武器。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資本市場正處於重要的發展時期,全球化定價對於證券市場的走勢構成重要影響,是影響未來若幹年股指長期趨勢的重要因素,值得投資者重視。 

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A股與H股的同步發行,實際上已經使得A股市場擺脫了相對H股的上市在時間上的滯後。換句話說,內地的投資者可以用與海外投資者相同的估值來購買與H股同權的A股,而海外的投資者也可以用國際化的價格購買相應的A股。這樣一來,“A+H”同步發行就從一定程度上奪回了優質資產的定價權,使內地的投資者與海外投資者的持股成本達到某種程度的一致,A股市場將與H股市場乃至全球股市產生“共振”,將成為內地證券市場長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

相對於約2萬億的非流通市值而言,我們有20萬億左右的GDP總量,有接近18萬億的居民存款目前仍長期在銀行賬戶上賺取微薄的利息,缺乏合適的投資渠道,由此不難看出,中國資本市場具備消化存量資產的巨大潛力。 

2007年初,中國股市恢複到2400點,很多權威人士一起出來唱空:“流動性過剩造成的牛市不能持久”,“中國2/3的企業沒有達到國家標準,今年4000點是白日做夢”等聲音不絕於耳。然而此後中國股市的發展卻打破了他們的預言,我們應該相信中國大國崛起的力量,中國特大的曆史性牛市已經開始。

5月份以來,中國股市又出現了一係列曆史高位:上證指數輕易衝上4000點;股民人數從3000萬激增,接近一億大關;人民幣加速升值突破1∶7.7。中國的股票和基金熱已普及到老齡人群、國家幹部、大學生、醫生、教師和出租車司機。中國股市出現了散戶挾持機構的局麵。學者爭論,媒體驚呼,權威的“非理性”指責,管理層一再提示風險,都不能阻止中國人又一次以自己特有的“大躍進”傳統創造曆史奇跡,可以說這次大牛市已成氣候。

股市本來就是虛擬經濟,主要是觀念的影響力。現在的背景是全世界資本正在重估中國的價值,中國股市第一次影響世界的效應是存在的,主要不是依靠規模,而是依靠“中國崛起”概念。在今後一段時間裏,中國股市會進一步上升,並帶動全球股市走穩。即使全球股市下跌,資金也會繼續流入中國。在人民幣升值到1∶6以前,一般沒有逆轉的可能。

不少人憂慮,中國股民能不能承受股市下跌的損失?政府要經常向股民提示風險,但不能代替他們做出選擇。實際上,中國股民在經濟力量非常薄弱的情況下,已經承受了最大的一次崩盤,這就是2000年以來4年特大熊市,股指下跌了50%,股票價格實際下跌了70%以上。這已經是曆史上罕見的損失了,大家也承受了。國家和人民所不能承擔的,是泡沫經濟崩潰可能引起擠兌,爆發全局性經濟崩潰,這取決於平時積累社會矛盾的多少,也需要國家有應急的反危機措施,防止股市崩盤影響的擴散。

印度經濟發展與中國相似之處較多,證券市場可比性更強。從印度經驗來看,除1999年外,每年外資均保持淨流入,雖然印度對外資持股比例還保持了嚴格的限製,但印度市場處於長期牛市格局中,牛市周期超過7年。反觀中國市場,牛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沒有理由對後市過分悲觀。

10年牛市趨勢凸顯

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為牛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1978年至2006年的29年中,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速。由於不斷推進的結構調整拓展了新的增長領域、內需消費拉動增長明顯、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突出等因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10年以至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將會保持健康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