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當代大學生性倫理的發展趨勢及性教育的實踐探索
教育時空
作者:李偉
[摘 要]當今科技快速發展,信息高速傳播,大學生的性觀念和性行為的發展現狀與受性教育的程度已具有明顯的不同步性。本文從性道德、性心理、性審美等角度分析研究當代大學生性倫理的發展趨勢,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進行適度、適量的性教育,從而對其性觀念、性心理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進而為弘揚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質、享受性健康做出實質性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 性道德 性心理 性審美 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119-01
一、當代大學生性道德的現狀
性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現象,是生命現象延續種族、維持生存的存在方式;性是人類世界的最基本的構成,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客觀存在。[1]性作為人的一種本能,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他貫穿於人的生命始終。對於什麼是性道德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彭曉輝教授在《性科學概論》中提出“性道德”是指人類調整兩性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本人認為性道德是基於人類性道德意識與性道德關係的基礎上,調整兩性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道德現象,並且是以善惡作為評價兩性關係的價值標準。
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文化產品逐步進入中國,一方麵有助於大學生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的精華,但在另一方麵也帶來一些負麵影響。“性自由”“性解放”等西方思潮衝擊著大學生頭腦中的傳統觀念,大學生的性觀念出現多元化傾向。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越來越開放,對未婚同居、婚前性行為、婚外情等有悖傳統道德的社會現象,表示理解的有,表示認可的有,表示反對的也有。這種對性道德價值多元取向的“寬容”和妥協,使大學生原先持有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斷變得越來越模糊。當代大學生受個體差異、個性差異、年齡差異、地域差異等因素影響,總體來看大學生總體上對性道德持肯定態度,對獨自性行為持矛盾心態,對同性戀傾向持否定態度。大學生的性行為道德觀念由貞操、感情、自願、責任、忠誠五因素組成。大學生的邊緣性行為道德觀念由自願、感情、責任三因素組成。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認可性道德,更強調性行為道德的五個因素,更注重邊緣性行為道德的三個因素,更寬容同性戀傾向。不過,男大學生對獨自性行為的接受程度高於女大學生。對貞操的認同程度,來自大城市的學生顯著低於來自其它地區的大學生而來自大、中城市的學生比來自農村的學生更強調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年級的升高,大學生對性道德的認同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二、當代大學生的性心理
在所有的心理問題中,性心理是一個十分突出的方麵。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最近十年來,中國大學生性心理呈現出什麼發展趨勢,根據他們的性心理發展如何開展科學的性心理教育,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大學生異性化傾較以往相比較,不喜歡自己性別的大學生比例有所降低,喜歡自己性別的大學生以往比例相當,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排斥自己的性別。在異性化傾向上,男女生有一定的差異。其中,女生異性化傾向較男生嚴重,但與以前比較,女生的異性化傾向明顯降低。這社會經濟發展和時代觀念發展有很大的關係。有過性幻想和性夢的學生較以往有所減少,這是因為當今大學生對戀愛與性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觀念變得開放包容,戀愛和發生性行為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男女大學生與異性交往的願望比之前強烈,與異性約會的期望值升高,希望越來越多的能夠得到異性的關注。
三、當代大學生的性審美
鮑桑葵最早使用“審美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概念,他認為,“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或是一種對愉快事物的感覺”,是身心和諧、靈肉合一的滿足和愉悅的主體的生命整體意識。[3]性審美的字麵意思是與人的性有關的審美,它是在性審美的過程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整體意識,表現為審美客體引起的審美主體生理和心理上滿足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