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文化結構
理論廣角
作者:魏新龍
[摘 要]文化是一種有結構的存在,文化有先進與落後的基本區別,而這種區別主要決定於文化的基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明晰文化結構對理解當代中國文化的存在狀態與發展方向,理解世界文化矛盾與衝突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 ; 先進 ; 落後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299-01
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是文化的基礎,決定文化的不同模式,決定文化的“先進”與“落後”,“強勢”與“弱勢”,“主流”與“支流”。
在今天的中國,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呈現著多元並存的狀況,用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熊映梧的話講,現時中國生產力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三元結構並存的特殊格局”——即以手工為主的農業生產力、以機器為主的工業生產力和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科技現代生產力並存。
這樣的生產力結構,決定了中國的人口結構、職業結構不能不是“農民——工人——高技術知識分子尤其是電子信息人員”不平衡的分布狀態。其特殊性在於這種人員比例的正金字塔結構。這反映了中國社會整體上文明程度不高,工業化、信息化水平低下的現實。
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正是致力於使中國的生產力結構、人口結構、職業結構的向上演進,以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
由相對落後的文化基礎所決定,我國當代文化的基本格局是:農業文化、工業文化、信息文化並存,且大量人口寄生於農業文化、工業文化中。這無疑影響到中國文化的整體質量和世界形象,影響到國內文化的和諧和向世界的傳播,影響到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價值的創造。
因此,當代中國在文化發展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實現文化結構的提升,在提升中實現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轉化。
然而,綜觀曆史,無論世界文化實現由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工業文化向信息文化的轉化,還是中國文化實現由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工業文化向信息文化的轉化,其間都充滿著複雜激烈的衝突與鬥爭,充滿著不適與調整。
就世界文化轉化與提升來講,近代以來的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之間就上演了一幕幕衝突與調適的活劇。
以中國、印度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文化關係而論。幾千年來,中、印的農業文明與文化高於英國等西方國家,直到十七、十八世紀中國依然處於農業文明與文化的盛世,以至於老大帝國“隻知有秦、不知有漢”,在文化上,清朝廷把儒學提高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學。清廷一方麵引導知識分子隻鑽研儒家經典,科舉、考試要以朱子的注釋為準則,“言不和朱子,率鳴鼓而攻之”;另一方麵采取高壓政策,施行文字獄。而這時的英國和歐洲,工業化和工業文明、文化正在勃發並衝擊世界,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並提升著世界的文明與文化。在這種新的時局麵前,“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1/3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一種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㈠200多年來,中、歐之間不斷上演著這種文明與文化的對決,甚至一直持續到今天;而在國內,各種文化見解與思潮粉墨登場,不斷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選擇與文化現代化的進程。
印度也是如此,其古代有燦爛而影響力巨大的文化,到了近代,由於科技經濟落後整體國力衰弱,文化影響力一落千丈,直到被英國殖民統治幾百年。馬克思在論述文明(文化)關係時指出:“相繼征服過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達旦人和莫臥爾人,不久就被當地居民同化了。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曆史規律。不列顛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於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文明就影響不了他們。”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