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造林方法選擇及管理措施的探究
理論廣角
作者:秦長保
[摘 要]我國林木資源豐富,經濟建設中消耗了大量森林資源,植樹造林保持物態平衡。傳統方法樹木成活率不高,栽後管理不當樹木長勢不好。運用適當的植樹方法和管理方法才能有效地進行植樹造林活動,迅速填補森林資源。本文首先概述了植樹造林的意義,然後介紹了植物的多種方法,最後論述了栽後管理措施。
[關鍵詞]植樹方法 方法選擇 後序管理
中圖分類號:T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311-01
樹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攻擊呼吸。樹木的蒸騰作用,釋放水蒸氣,調節空氣濕度。有些樹木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改善空氣質量。樹木根係發達,能夠固定土壤。樹木成林能夠防風防沙,保護農作物。樹木能夠修成景觀,美化環境。樹木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何維持生態平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植樹造林活動一直進行,但是植樹造林的效果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究其原因是因為傳統的植樹方法不夠科學,植樹的後續管理不夠完善。林業產業的相關人員在植樹造林前一定要分析地形條件和土壤成分,因地製宜,遵循適樹適地的原則。本文針對如何選擇造林方法和如何實施管理措施進行了分析探討,僅供交流參考。
一、植樹造林的意義
森林是地球的肺,植樹造林能夠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噪音、美化環境並保持生態平衡;在日常的生活中,植樹造林能夠保護和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為人類提供理想的學習、工作、娛樂和生活場所,為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起到良好的解壓作用,營造輕鬆的氛圍,並且植樹造林建設的好壞已經成為城市生態化建設的標簽,並且在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植樹造林技術方法
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積極開展林業建設,為建設生態平衡而努力。生態平恒的維護,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國家應該出台各種有利政策,提高人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人們要豐富自己的林業知識,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林業工作人員要在生活中給周圍的人普及林業常識,同時加強自身的科研學習,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應當生態環境的變化和社會大環境的需要。
1 植物造林的方法
1.1 造林前的清理與整地措施
造林前的整地工作非常重要,整地的基本原則是除去地麵雜草,同時保證土地養分。整地有兩種方法,一是全麵整理整地法,二是局部整理整地法。整地的目的是疏鬆土壤。林業相關工作人員要仔細分析林地,明確實際需求,采用適當的整地方法,達到理想的整地效果。
1.1.1 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為全麵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清理的方法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清理後歸堆和平鋪,並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和草類植物。
1.1.2 造林地的整地
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餘物,在造林前後的一段時間裏,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麵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減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整地後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生變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長情況顯著改善。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有利於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整地方式分為全麵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麵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於平坦地區。局部整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