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論述(1 / 2)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論述

科學論壇

作者:高鬆

[摘 要]結合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對如何實現兩者“雙贏”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環境保護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353-01

環境保護是我國一直關注的焦點,也是關係到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問題。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環境問題也逐漸顯現。如何正確的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我國現階段發展中麵臨的重要問題。

1.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1.1 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從科學發展觀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客觀經濟規律和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堅持的就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魚和熊掌不得兼得”。有些人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也是這種“不可兼得”的關係:發展經濟必然導致環境汙染,如果注重環保,則必須以犧牲經濟發展速度為代價。其實這種認識是十分錯誤的。美國南佛羅裏達州自然資源保護局資深環境科學家伍業綱認為,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不是魚和熊掌的關係,而是源和流的關係,是雞和蛋的關係,如果以汙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經濟發展依賴環境為基礎。環境問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也必然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解決。《中國環境與發展的十大對策》提出,“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根本出路在於依靠科技進步。”如果不積極采取無汙染或少汙染的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如果沒有先進、實用的汙染控製技術,沒有優質可靠的環保產品和設備,沒有擁有高新技術的環保產業的支撐,環境問題將治不勝治。以保護環境保證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經濟盲目發展會帶來環境問題,不良的環境必然製約經濟的發展;而經濟健康發展可以促進環境的改善,良好的環境又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搞好環境,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反而會對經濟健康發展起促進作用。

1.2 互相矛盾,相互製約

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也是人類在新世紀麵臨的重大挑戰。許多國家,尤其是部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曆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幾乎都采取了先發展經濟,後治理環境的方法。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經濟有很大發展,但是也對全球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GNP(國民生產總值)是各國通用的計算和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現在國際上一些環境保護組織把這三個字母推理為Garbage(垃圾)、Noise(噪音)和Pollution(汙染)。GNP增長了,不但意味著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也意味著垃圾、噪音和汙染的增加,甚至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還要多幾倍,嚴重地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我國的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環境和生態方麵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巨大的。且不說像沙塵暴、水汙染等人們切身感受的事實,據國家海洋局的報告[1],在我國沿海地區,有70%的海灘被侵蝕,10多個海灣港口正在喪失原有功能,濱海濕地喪失近一半,紅樹林減少了66%,近岸珊瑚礁95%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70%的水域遭到汙染,2000年,近海發現28次赤潮,累計麵積超過1萬平方公裏,正成為最嚴重的海洋災害。因此2004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把保護海洋列入人們環保關注的重點。可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又是相互製約的。當經濟發展超過環境的承受能力必然會極大地造成環境問題,又反過來製約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各地為了改善本國本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汙染治理、生態恢複等工程,力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