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1 / 2)

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村建設

作者:王昕 高曉影

[摘 要]隨著現代機械的普及以及生產方式的變化,農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新的問題,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成為了我們的發展方向,本文就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377-01

(一) 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現狀

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體現在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上,農村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而土地生產率提高緩慢。

1、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

勞動生產率是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我們過去曾說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19%的人口,但是我們是以世界40%的農民養活了世界19%的人口。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而農業的發展一定伴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於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以及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業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

(1)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勞動力開始外出務工,主要去往廣東、浙江等地,盡管工資絕對量較低,但相對農業收入來說,務工收入已經比較客觀。外出打工潮逐漸形成,不少青年人初中畢業就到南方打工,甚至因不滿16歲還需要偽造身份證。當前,外出務工成為當地人主要生存方式,務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與此同時,當地建築業等行業的發展,也吸引了眾多的在村勞動力,他們利用農閑時間在周邊做零工,獲得非農收入。

(2)農業機械化迅速普及。當地是平原地區,便於機械化作業,因而農業機械化推進迅速。目前,農業生產的各個主要環節都已經實現機械化。以小麥為例,從耕地、播種、收割、運輸等,都可以用機械來完成,大大節省了農業勞動力。過去收割小麥前後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現在全村收割完成隻需一周左右。農民的農業勞動時間相比以前大大減少。

正是得益於外出務工和當地務工機會的增多以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當地直接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總數大幅下降。在村務農人員平時也多在村莊附近從事建築等行業。可以看出,當地農業生產已經基本擺脫了“過密化”生產狀況,勞動生產率有了明顯提高,人均農業產值達到曆史最高水平。

2、土地生產率提高緩慢

土地生產率指單位土地的糧食產量,是衡量農業生產水平的關鍵指標。同一地理位置的土地,土地生產率越高,則表明農業發展水平越高。然而調查發現該村的土地生產率變化不大,小麥單產從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長到當前的800斤左右,近幾年沒有明顯提高,反而受自然災害影響,產量波動較大。2010年冬春兩季持續幹旱,造成小麥嚴重減產。其他秋糧作物也沒有質的突破,產量徘徊不前。

土地生產率的提高依賴於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現代科技的應用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沒有新的科技投入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根本改善,糧食生產將馬上麵臨增長極限。

(二)循環農業的概念與特點

循環農業就是采用循環生產模式的農業,即在農作係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複多層與高效流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俗地講,循環農業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農業生產方式。

循環農業擁有一般循環經濟的3 R特點:一是Reduce,即“減量化”,盡量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節約資源使用,減少汙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即“再利用”,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減少一次性用品汙染;三是Recycle,即“再循環”,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後能夠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它以低能耗、低排放及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增長模式,這種模式相對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農業增長模式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變革。循環農業還擁有一般循環經濟所不具有的由農業自身所產生的特點:一是合作雙贏,清潔和增收有機結合,既要幹淨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廢;二是幹淨消費,農業的主副產品在“吃幹榨淨”後回歸大地;三是綠色生產,更強調產品的安全性,控製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四是領域寬廣,不僅包括農業內部生產方式的循環,而且包括對農產品加工後廢棄物的再利用;五是土水淨化,重視對土壤、耕地及水資源的保護,對耕地的占補平衡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予以特別關注;六是食物鏈條,農業內部參與循環的主體往往互為食物,以生態食物鏈的形式循環,循環中的各個主體互補互動、共生共利性更強。我國傳統農業采用的是一種初級的循環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的基本特點:一是很少有廢棄物,二是產生的廢棄物以農家肥的方式再次被利用,這是在經濟產出和人類需求都處在低級階段的低層次循環農業。循環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需要不斷地輸入技術、信息及資金,使之成為充滿活力的係統工程,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資源循環利用和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