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恰同學少年(2 / 2)

呂仁傑的家距離石城不遠,就在本省,也就一百多公裏遠,但地處老區。何謂老區,不用置疑曾經是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而這些地區多半與地區偏遠、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等詞彙掛鉤。呂仁傑家中現有六口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兄妹二人。爺爺奶奶年齡已大,媽媽是個農民,爸爸是個小村幹部(說到底,就是村裏的一個赤腳醫生),他是家中老大,下有一個妹妹,由於人口多勞力少,確實也很貧困,能讓他上大學,這已經是十分吃力的事。按照家人的意思,高考那年填報的第一誌願應是師範類院校,不圖別的,就圖師範生們不要交學費,還管“口糧”和“零花”。填報師範專業,這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誰也想不到,呂仁傑因為曾經背地裏聽班主任老師評價過他,無非是他成績這麼好,上師範是可惜了,心中好不願意上師範,也是年青氣少,竟然瞞著家人偷改了誌願書填報了石城大學機械係。呂仁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入學通知書到的那一天,他爸爸氣得一天沒說話,扛著鋤頭就上地頭,晚上天老黑才回來,回來也不吃不洗,悶著頭就睡。第二天一大早呂仁傑還沒起床,媽媽就抓了家裏的幾隻老母雞和爸爸趕著家裏僅有的“值什”老母豬到鎮上去賣,之後又求爺爺拜奶奶地向親戚朋友東湊西借好不容易湊齊了路費學費。當時家中那淒慘的樣兒,讓呂仁傑刻骨銘心、多次在夢中驚醒流淚。也許這種事情現在很多年青人看來不可思異,或覺得這也太老套了,但是就在那個年代,也許就在現在廣大農村的某個角落裏,它卻一幕幕地真實地不斷地上演著。

從爸媽為他拚湊起第一筆學費起,呂仁傑就默默地咬牙發誓,此生再也不讓爸媽流淚操心。到石城大學上學後,呂仁傑就四處尋找打工的地方,校園圖書館管理員、食堂的洗菜小工他都幹過,因為工錢太少,他又從校外找了一些事做,如送報、夜裏幫人排隊買票、幫人守夜。他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讓他再也不向家裏伸手要錢的臨時工,再苦再累,他不怕。為了掙到更多錢,他甚至運用起統籌學,爭分奪秒地合理安排好課餘的每一分第一秒。並且時不時向家裏寄錢還債,稱這是自己的獎學金。盡管高材生呂仁傑每年都能包攬係裏最高獎學金,但那點錢養活自己顯然不夠,何況還要節餘寄給家人。可以說,呂仁傑上大學的頭兩年,他主要的生活內容就是“學習,再學習;掙錢,再掙錢”。後來,由於學習獎學金的增加,加上他在校外又謀到了一個固定的但收入不菲的臨時工,才讓他稍稍得以喘息,逐步減少了打工的份數。

這是一段痛苦的經曆,但事後證明這段經曆對他今後的成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許孟子老人家說得對“上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經骨,肌其體腹,空泛其身……”。在呂仁傑與高雅剛接觸的日子裏,高雅曾經驚訝地說“你真是個工作狂……”欽佩之情與心疼之意溢於言表。從此以後,高雅對呂仁傑溫柔多了,眼神也特別了。不過說來,他們倆的相識並牽手於校園,也頗具有一些傳奇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