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配送倉儲
配送倉儲也稱為配送中心倉儲,是商品在交付消費者之前所進行的短期倉儲,是商品在銷售或者進行生產使用前的最後儲存,並在該環節進行銷售或使用的前期處理。配送倉儲一般在商品的最終消費地區內進行,以便迅速地將商品送達消費者和銷售者。配送倉儲物品種類繁多、批量小,需要大量進貨、分批少量出庫操作,往往需要進行分揀、拆包、組配等作業,主要目的是為了支持銷售。配送倉儲注重對物品存量的控製。
4.轉換運輸倉儲
轉換運輸倉儲指銜接不同交通方式運輸轉換的倉儲。在不同運輸方式轉換地進行的倉儲(如港口、車站),是為了保證不同運輸方式的高效銜接,減少運輸途中裝卸和停留時間。轉換運輸倉儲具有大進大出,貨物存期短,注重貨物的周轉作業效率和周轉率等特點。
1.2 倉儲業
倉儲業是指從事倉儲活動的經營企業的總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倉儲業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國民經濟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的倉儲業曆史悠久,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倉儲業已經形成了較大的規模,且形成了各種專業化門類齊全的倉儲分工,在數量上已完全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在服務質量和效益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我國的倉儲業具有以下特點。
1.條塊分割,倉儲分為多個部門
由於我國較長時間實行計劃經濟體製,物質資源通過部門體製的方式分配,各部門為了爭奪物質資源,儲存所獲得的分配資源,均以部門體係的縱向方式部署倉儲。形成了中央、地方,物資、商業、農業、交通、鐵路、電力等部門體係的倉儲結構,部門之間互不聯係。因而造成了整體上的倉儲互不連接,功能重複,互相不支持配套,重複建設嚴重的狀況。
2.布局不合理的倉庫眾多
由於部門行業的分頭建設,不同層次、不同部門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廣泛開展倉庫建設,在經濟集中地區,特別是部門集中地區,倉庫較為集中,數量眾多。為了便於縱向的聯係和資源調配,倉庫都集中建在交通中心附近,造成在一個地區,以至於在全國的倉儲布局極度不合理。倉儲集中的地區倉儲能力出現嚴重剩餘,其他許多地方倉儲能力嚴重不足。在經濟落後地區,倉儲能力的不足嚴重限製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技術水平分化
倉庫建設和倉儲管理源出多頭,互相之間缺乏聯係和合作,功能分工不明確,大多數倉儲功能相近,用途相同。再加上倉庫建設本身就是短期行為、應急式的決策,為了滿足一時需要,所建設的倉庫普遍都是簡易倉庫和貨場,缺乏機械和設備。又由於倉儲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低下,倉儲自身發展能力極弱,大多數倉儲技術水平低下,機械化程度很低。當然由於有政府的投資,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個別行業也具有一定數量專業化程度高,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倉庫,但整體上並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管理法規不夠健全完善
市場經濟是法製的經濟,嚴格的依法管理和完善的法律製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處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倉儲業也需要完整、健全的法律管理體係。我國關於倉儲立法主要表現在《民法通則》中的物權規範,《合同法》的倉儲合同、保管合同分則,《消防法》中的消防要求和消防管理,以及其他一些規章製度。目前我國還沒有完整的《倉儲法》,對於倉儲經營中的一些經濟行為缺乏足夠的法律支持。倉儲企業通過法律的手段保護自身的利益也遠遠做得不夠。企業內部的法製化水平也比較低下。
5.存量巨大,管理水平低下
總的來說,我國的倉儲能力巨大,但是倉儲管理水平非常低。一方麵表現在倉儲利用率低下,貨物周轉率低,物資流通速度慢,倉儲保管能力差,貨物損耗嚴重。另一方麵,絕大多數倉儲企業都沒有自主經營的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倉儲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也沒有充分利用倉儲中的巨量沉澱資本為企業和社會創造經濟價值。倉儲管理水平的低下與我國整體上社會性的不重視倉儲管理,倉儲管理的資源投入不夠,倉儲管理人員的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專業知識程度低有密切的關係。許多倉儲企業還沒有進行現代企業製度改造,沒有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還不能自主地利用倉儲資源進行盈利。
1.3 倉儲業發展的方向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倉儲業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生產的需要。倉儲業需要加快改造步伐,迅速提高質量和效率,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實現倉儲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倉儲業發展的方向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倉儲資源的倉儲社會化,提高倉儲效率和倉儲業分工發展的專業化功能,加速滿足社會生產發展和促進物流效率提高的倉儲標準化,提高倉儲自身效益,實現倉儲管理的現代化。
1.倉儲社會化、功能專業化
我國倉儲業目前的效率低、利用率不高、作業條件差、缺乏自身發展能力,根源在於條塊性的分割、處於附屬的地位以及企業體製與產權的種種約束。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任何社會資源隻有在市場中自由交換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也隻有在自由交換體製的激勵之下,才會更好地發揮其創造性。倉儲業需要以“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原則進行現代企業改造,建立科學先進的企業治理結構,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市場競爭的主體,才能徹底改變我國倉儲業的不良狀況,真正成為市場資源,向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
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我國倉儲業的技術水平低和功能重複的現狀,隻有通過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才能得以改變。社會對倉儲的需要也同對其他社會資源的需要一樣,向著專業化、特性化、功能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倉儲業內部在市場競爭中也隻有通過專業化的發展,提高產品個性化的優勢。
2.倉儲機械化、自動化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生產機械化已是現代企業生產的基本要求。機械具有承重能力強、效率高、工作時間久、損害低等多種特點。倉儲作業大都負荷重、作業量大、作業環境惡劣、時間緊、存在著眾多係統性不安全隱患,因而倉儲機械化是倉儲業發展的必然。倉儲企業應通過機械化實現最低的人力作業、加大企業集成度、減少人身傷害和貨物損害、提高作業效率的目標。隨著貨物運輸包裝向大型化、托盤化的發展,倉儲也必然要向機械化過渡。
倉儲自動化是指由計算機管理控製倉庫的倉儲。在自動化倉庫中貨物倉儲管理、環境管理、作業控製等倉儲工作,通過信息管理、掃描技術、條形碼、射頻通信、數據處理等技術,指揮倉庫堆垛機、傳送帶、自動導引車、自動分檢等設備自動完成倉儲作業;自動控製空調、監控設備、製冷設備進行環境管理;向運輸設備下達運輸指令安排運輸等;並同時完成單證、報表的製作和傳遞。對於危險品、冷庫暖庫、糧食等特殊倉儲,都有必要采取自動化控製的倉儲。
自動化倉庫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設自動化倉庫和對原有倉庫進行自動化改造都需要進行各種評估,保證有較大的倉儲周轉量才能分攤投資成本,否則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導致經營困難。
3.倉儲標準化
倉儲業為物資流通提供服務,是物流和商流具體操作中的重要環節。倉儲與物流和商流的其他環節的相互配合,是提高整體物流和商流效率的重要方式,其中整體物流標準化是實現各環節無縫結合的重要手段。物流標準化要求倉儲標準化。倉儲標準化不僅是為了實現倉儲與其他環節的緊密聯係,同時也是倉儲內部提高作業效率、充分利用倉儲設施和設備的有效手段,是開展自動化、機械化、信息化倉儲的前提條件。
倉儲標準化主要有:包裝標準化,標誌標準化,托盤成組標準化,容器標準化,條形碼的采用,計量標準化,作業工具標準化,倉儲信息標準化等多種技術標準化,以及服務標準、單證報表、合同格式、倉單等標準化。
倉儲標準化是指法律法規規定的標準或者社會普遍適用的習慣。主要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推薦標準,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行業主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發布的各種行業標準,企業製定的企業標準等。
4.倉儲信息化、信息網絡化
對於存貨品種繁多、存量巨大的物流與配送中心,要提高倉庫利用率,保持高效率的存貨流轉,實施精確的存貨控製,沒有計算機的信息管理和處理是不可能實現的。倉儲信息化管理包括:通過計算機和相關信息輸入輸出設備,對貨物識別、理貨、入庫、存放、出庫,進行操作管理;對賬目處理、結算處理,提供實時的查詢;進行貨位管理、製作各種單證和報表,進行存量控製,甚至於進行自動控製等。可以說,倉儲要實現提高效率、降低損耗、從而降低成本就必須實現信息化。
倉儲是物流的節點,是企業存貨管理的核心環節。企業生產、經營的決策需要倉儲及時地把存貨信息反饋給管理部門,在充分掌握物品的存量、儲備、存放地點、消費速度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準確的生產和經營決策。高效的物流管理是建立在對物流的實時控製和支配的基礎上,管理的決策迅速及時地傳達給倉庫,由倉庫對物流進行控製和組織。要想實現高效的物流管理就需要倉庫、廠商、物流管理者、物資需求者、運輸工具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網絡,實現倉儲信息共享,通過信息網絡控製物流,做到倉儲信息網絡化。
5.科學管理
倉儲管理包括倉儲的管理體製、治理結構、管理組織、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標幾個方麵。根據不同的管理體製,倉儲活動可以分為向社會提供倉儲服務的商業倉儲和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的企業自營倉儲。無論管理體製如何,倉儲管理都需要進行科學化管理,實現高效益、高效率的倉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