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打造自身領導形象(1 / 3)

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反複不斷的實踐和磨練,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但是,對於大多數管理者來說,管理員工卻始終是個棘手的問題。員工的知識水平、地域文化都各有差異,因此對於領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接受能力也就有高有低,因此,如果沿襲舊時的領導方式,不論對什麼樣的員工都用同樣的管理方法的話,很可能會造成企業的人才流失,最終導致企業的失敗。

1塑造良好外在形象

我們常常都會說一個人的氣質如何如何,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看來穿衣打扮與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卻在人群中顯得格外出眾,容易引起他人的興趣,其實,這就是我們在這裏講到的外在形象,因為所謂的“外在形象”,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看上去怎樣”,也就是指人們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征、風格以及氣度。性格開朗、瀟灑大方的人,往往表現出一種聰慧的氣質;性格開朗、溫文爾雅,多顯露出高潔的氣質;性格爽直、風格豪放的人,氣質多表現為粗獷;性格溫和、風度秀麗端莊,氣質則表現為恬靜……無論聰慧、高潔,還是粗獷、恬靜,都能產生一定的美感。相反,刁鑽奸滑、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的氣質,除了使人厭惡以外,絕無美感可言。

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數量的人隻是一味注意穿著打扮,卻並不怎麼在意自己的氣質是否給人以美感。誠然,美麗的容貌、時髦的服飾、精心的打扮,都能給人以美感,但是這種外表的美總是膚淺而短暫的,如同天上的流雲,轉瞬即逝。如果你是個有心的人,則會發現,氣質給人的美感是不受年紀、服飾和打扮所局限的。

一個人的真正魅力主要來源於其特有的氣質,而這種氣質對領導來說尤為重要。

氣質美首先表現在豐富的內心世界。理想則是內心豐富的一個重要方麵,因為理想是人生的動力和目標,沒有理想的追求,內心空虛貧乏,是談不上氣質美的。品德是氣質美的另一重要方麵。為人誠懇,心地善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氣質。此外,還要胸襟開闊,內心坦然。

氣質美是通過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個性特征、言行舉止等表現出來的。氣質在一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走路的步態,待人接物的風度,皆屬氣質。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即產生好的印象。這種好感除了來自言談之外,就是來自作風舉止了。熱情而不輕浮,大方而不傲慢,就表露出一種高雅的氣質。狂熱浮躁或自命不凡,就是氣質低劣的表現。

除此之外,清潔的外形、良好的儀表、得體的服飾也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講究個人衛生

不管是什麼企業的領導者都不能衣冠不整、不修邊幅,身為領導者,千萬不能讓別人對自己的儀容產生不好的印象。領導代表著公司的形象,更是其他員工的榜樣,因此,領導者每天都要做好個人的清潔和服飾的保養工作。

(2)良好的儀表

生活中人們的儀表非常重要,它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禮儀素養,是人們交往中的“第一印象”。現實生活中,天生麗質、風儀秀整的人畢竟是少數,然而我們卻可以靠化妝修飾、發式造型、著裝佩飾等手段,彌補和掩蓋在容貌、形體等方麵的不足,並在視覺上把自身較美的方麵展露、襯托和強調出來,使形象得以美化。

成功的儀表修飾一般應遵循以下的原則:

①適體性原則:要求儀表修飾與個體自身的性別、年齡、容貌、膚色、身材、體型、個性、氣質及職業身份等相適宜和相協調。

②時間(time)、地點(place)、場合(Occasion)原則:上述原則簡稱TPO 原則,即要求儀表修飾因時間、地點、場合的變化而相應變化,使儀表與時間、環境氛圍、特定場合相協調。

③整體性原則:要求儀表修飾先著眼於人的整體,再考慮各個局部的修飾,促成修飾與人自身的諸多因素之間協調一致,使之渾然一體,營造出整體風采。

④適度性原則:要求儀表修飾無論是修飾程度,還是在飾品數量和修飾技巧上,都應把握分寸,自然適度。追求雖刻意雕琢而又不露痕跡的效果。

2打造領導人格魅力

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在總結他多年的管理經驗時說:如果你想做團隊的老板,簡單的多,因為你的權力主要來自於地位,這可來自上天的緣分或憑仗你的努力和專業知識;如果你想做團隊的領袖,則較為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格的魅力和號召力。

由此可見,領導者隻有把自己具備的素質、品格、作風、工作方式等個性化特征與領導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較好地完成領導任務,體現領導能力。沒有人格魅力,領導者的領導能力難以得到完美體現,其權力再大,工作也隻能是被動的。

出色的領導能力是不斷學習和努力的結果,並且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企業領導者應該更多地關注對員工培訓和職業發展的指導和支持,多提供一些機會和條件讓員工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這同時也是公司發展的一項重要投資。

人格魅力,就是通過人格的外在表現對周圍構成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它是由一個人的品格、智慧和才能凝結而成的力量。在社會交往中,人格魅力會成為一個人獲取社會優勢的有利條件。

(1)以德服人

現代管理學中非常明確地提出,人格魅力的現實體現就是“以德服人”。這裏講的“德”就是品德、品質,也就是一個人的人格魅力。

日本鬆下集團的鬆下幸之助是創造了現代企業管理神話的傳奇人物,在他成功的因素中人格魅力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他曾經說過:“一個管理者以德服人是最重要的。企業家隻有做人恒於正派,做事恒於誠信,良心恒於踐行,才能使自己的事業不斷發展。”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托孤遺詔,立誌北伐,以重興漢室。

就在這時,南蠻首領孟獲率領大兵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諸葛亮巧用智謀,在蜀軍和孟獲軍隊交鋒的時候,讓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其人多,領兵追趕,卻很快就中了蜀軍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本人也被活捉。孟獲被押到大營,心裏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進了大營,諸葛亮立刻叫人給他鬆了綁,好言勸說他歸降。但孟獲不服氣的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是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諸葛亮不勉強他,陪著他一起騎馬在大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又問孟獲:“你看我們的人馬怎麼樣?”孟獲傲慢的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你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諸葛亮爽朗的笑了起來,說:“既然這樣,你就回去好好準備一下再打吧。”

孟獲被釋放以後,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他本就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哪裏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被活捉。諸葛亮勸他,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就這麼輕易的放走敵人。諸葛亮卻自有道理:“要想蜀漢南部邊境得到長治久安,隻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眾將佩服。

孟獲再次回到自己的大營之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諸葛亮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的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仍是不甘心,諸葛亮便第三次“放虎歸山”。

孟獲回到大營,立即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諸葛亮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計謀,第四次被擒。

諸葛亮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裏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

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轉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的營盤極為偏僻,諸葛亮帶兵前往,一路曆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參戰,使漢兵敗下陣來。回營後,諸葛亮造了幾隻大於真獸數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大王的野獸見了假獸十分害怕,於是未等交戰就潰不成軍了。這次孟獲被俘心裏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諸葛亮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

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諸葛亮對此卻早有準備,那些藤甲雖用刀劍無法刺穿,卻因為之前浸過油而十分怕火,於是,諸葛亮用火攻破了烏戈國藤甲軍。孟獲第七次被擒,跪於帳下。

諸葛亮令屬下去其縛,且在別帳備好酒食為其壓驚,又喚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吩咐而去。孟獲與兄弟妻子及各部首領在別帳飲酒。一名蜀國將領入帳對孟獲說:“丞相麵羞,不想與您相見。特令我來放您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負。您現在可以速去。”孟獲流著眼淚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嚐有啊,我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於是帶領眾人,都匍匐跪在帳下,謝罪說:“丞相天威,南人不複反矣!”諸葛亮問道:“公今服乎?”孟獲哭著感謝說:“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諸葛亮就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就令永為洞主。所奪之地,盡皆退還。孟獲各部及諸蠻兵,無不感戴,皆欣然而去。

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將士們對諸葛亮說:“我們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為什麼不派官吏來,反倒仍舊讓這些頭領管呢?”諸葛亮說:“我們派官吏來,就要留下士兵,不僅浪費人力、軍糧,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彼此互不信任。讓各部落自己管理,漢人和各部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大家於是信服。

諸葛亮犒軍已畢,班師回蜀。孟獲率引大小洞主酋長及諸部落,羅拜相送,直送到永昌。諸葛亮囑其要勤政撫民,勿失農務,讓其回去,孟獲等涕泣拜別。

諸葛亮沿途又傳給當地百姓農作物種子和灌溉工具等,蠻方百姓感恩不盡,乃為其立生祠,四時享祭,皆呼之為慈父。各送丹漆藥材、耕牛戰馬,以資軍用。

數年後,諸葛亮已死,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三國,把蜀主劉禪擄到洛陽。孟獲感諸葛亮恩德,仍然在每年立夏之日帶了親兵護衛前往洛陽看望劉禪並要晉武帝善待劉禪和蜀民,晉武帝也很受感動。

諸葛亮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對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其心悅誠服。

從上麵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古往今來的大智慧者都是以德服人。未曾做事,先要做人。為官也一樣,首先要立德,治國安民要有一身正氣,奉公盡職應無半點私心,這樣才能民心所向,天下太平。以暴力作惡者雖能逞凶一時,但是卻不能長存於世間,終為世人所唾棄,注定被曆史所淘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受他人魅力的吸引,樂於與那些激情四射、朝氣蓬勃的人相處,他們總是給我們帶來陽光和活力的勁風;我們容易信任那些虛心謙和、誠實守信的人,他們總是能夠給我們充分的安全和信賴感;我們更是欽佩那些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他們總是在不顯山露水的情況下成功了自己、快樂了別人。

這些非凡的人就是通過他們的言行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而凝聚成了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使追隨者心甘情願地自覺追隨其左右,而且在優勢富集效應的作用下,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加入其中,終成浩浩蕩蕩的人脈洪流,成功已成曆史的必然,勢不可擋。

(2)尊重、信任下屬

在現代企業大力倡導“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的大背景下,尊重員工就成為了企業領導者必備的一項基本素質。

尊重是相互的,領導尊重員工,員工反過來也會尊重領導,這種良性循環必然導致企業整體效率的提高,並且有利於優秀企業文化的形成。著名的馬斯諾需要層次理論中,也將尊重和被尊重看作是人的一種高層次需求,所以領導者要將尊重員工看作是提升自身形象,滿足職工需求,提升企業整體凝聚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如果把尊重員工看作是內涵的話,那麼信任則是這一內涵的外延。信任是領導者實施領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提高領導者自身形象的有效途徑。

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後,在洛陽的慶功宴上曾高度評價了自己非常信任的愛將張良、蕭何、韓信的功績。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積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是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之,是其所以失天下也!”這一點充分說明信任下屬與否直接決定著領導的最終效果。

世界500強之一的美國惠普公司也是如此,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得如此成功,惠普文化核心中經久不變的價值觀——信任和尊重員工,毫無疑問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

惠普公司對員工尊重和信任的最突出表現,是靈活的上班時間。這種製度最初產生於1967年在惠普設立在德國伯布林根的工廠中實行,繼而推廣到惠普在全球的所有企業中。

根據惠普公司的做法,個人可以上午很早來上班,或是上午9點來上班,然後在幹完了規定的工作之後離開。這樣做是為了讓企業員工能夠按照自己個人生活需要來調整工作時間,也表示了對職工的充分信任。

惠普創始人之一的戴維·帕卡德評價說:“在我看來,靈活的工作時間是尊重人、信任人的精髓。它表明,我們既看到了我們的職員個人生活很繁忙,同時也相信他們能夠同其上司和工作群體一起製訂一個既方便個人,又公道合理的時間表。”盡管這一做法並非對所有工作來說都合適,但肯定對絕大多數工作是合適且理想的。

“開放實驗室備用品庫開放的數工作時間表”也清楚的表明了公司對員工的信任。實驗室備用品庫就是存放電氣和機械零件的地方。開放政策說明,工程師們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隨意取用,而且實際上還鼓勵他們將設備拿回家去供個人使用。惠普公司的想法是:不管工程師們拿這些設備所作的事是否跟他們手頭從事的工作項目有關,反正他們無論是在工作崗位上還是在家裏擺弄這些設備時總能多多少少學到一些東西,公司因而加強了對革新的讚助。

據說這一政策起源於惠普的另一位創始人比爾·休萊特。有一回,他在周末到一家分廠去視察,看到實驗備用品庫門上了鎖,他馬上到修理組拿來一柄螺栓切割剪,把備用品庫門上的鎖剪斷並扔掉。星期一早上,人們見到了他留下的紙條:“請勿再鎖此門,謝謝,比爾。”於是,這一政策措施就一直延續至今。

戴維·帕卡德還認為,容忍個人的不同需要是以人為本的“惠普之道”借以表示對員工尊重和信任的另一要素。例如,許多公司規定,雇員一旦離開公司,他們將沒有資格得到重新雇用。多年來,惠普也有一些人因為其他地方似乎有更大的機會而離去。但是,惠普始終認為,隻要他們沒有為一家直接的競爭對手工作,隻要他們有良好的工作表現,就歡迎他們回來。這不僅是因為他們了解公司,不需要再經過一次培訓,更因為他們由於有了這種額外的工作經曆而有著更愉快、更好的動機。

惠普公司曾經就有一名高級行政人員因為認為他有更大的機會而離開了惠普公司,後來他回來時公司重新接受了他,並且被委以越來越多的管理職責,直至退休。帕卡德還說,一些人離開惠普後成功開辦了他們自己的公司,而且這樣的例子至少有十幾個,這些公司雇傭的員工超過了4萬人,他和休萊特兩人並不因此而感到不快,相反,他們尊重這些人的創業精神,而且以一度和這些人一起愉快的工作過而感到高興和自豪,還因為這些人在建立自己的公司時采用了許多體現“惠普之道”管理原則和做法而倍感榮幸。

在現代企業的領導實務當中,領導者要想取得領導活動的成功,必須作到對下屬員工的充分信任。隻有以信任為基礎,才能保證管理活動的有效展開,也隻有對員工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在員工的心目中樹立良好的領導形象。

隻有領導者信任下屬,下屬才能全力以赴,相反某領導者處處疑心,處處猜忌,定會使得軍心渙散,最後領導者自己也不會落得個好下場,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這樣一個經典的例子:

孫臏和龐涓是同學,拜鬼穀子先生為師一同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孫臏稍年長,為兄,龐涓為弟。

有一年,當聽到魏國國君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謀求富貴。

孫臏則覺得自己學業尚未精熟,還想進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離開老師,就表示先不出山,於是龐涓一個人先走了。臨行前,龐涓對孫臏說:“我們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這一去,如果我能獲得魏國重用,一定迎取孫兄,共同建功立業,也不枉來一回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