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權與分權
集權是指決策權在組織係統中較高層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與此相反,分權則是指決策權在組織係統中較低管理層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集權和分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絕對的集權意味著組織中的全部權力集中在一個主管手中,組織活動的所有決策均由主管作出,主管直接麵對所有的實施執行者,沒有任何中間管理人員,沒有任何中層管理機構。
當然,上麵所說的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經濟組織中顯然是不可能的。而絕對的分權則意味著全部權力分散在各個管理部門,甚至分散在各個執行、操作者手中,沒有任何集中的權力,因此主管的職位顯然是多餘的,一個統一的組織也不複存在。所以,在現實社會中的組織,可能是集權的成分多一點,也能是分權的成分多一點。我們需要了解的,不是應該集權還是應該分權,而是哪些權力宜集中,哪些權力宜分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集權的成分應多一點,何時又需要較多的分權。
當然,即使是在分權程度比較低的時候,組織也仍然保持著從上至下的“金字塔型”權力分配,隻是沒有集中到最高領導一個點上,相應的,“中層經理”也有一定的決定權;當分權程度比較高的時候,組織中的個體更加自由,在“扁平組織”中,幾乎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決定權。
2授權
裏歐納德·查雪爾說:“授權,是一個事業的成功之途。它使每個人感到受重視、被信任,進而使他們有責任心、有參與感,這樣整個團體同心合作,人人都能發揮所長,組織才有新鮮的活力,事業蒸蒸日上。無論在任何時代,一個傑出的領導者必定是一個高明的授權人。充分授權是領導群體的最佳手段。”
授權是組織運作的關鍵,它是以人為對象,將完成某項工作所必須的權力授給部屬人員。即主管將處理用人、用錢、做事、交涉、協調等決策權移轉給部屬,不隻授予權力,且還托付完成該項工作的必要責任。組織中的不同層級有不同的職權,權限則會在不同的層級間流動,因而產生授權的問題。授權是管理人的重要任務之一。有效的授權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技巧。若授權得當,所有參與者均可受惠。
因為管理的最終目標在於提高經營績效,許多管理思想的發展,均針對效率的提高而來,近一百多年的管理研究與實踐,可歸納出管理的兩大原則:專門化與人性化。在現今管理績效的追求必須同時兼故此兩種原則,企業除了應奉行專門化的原則外,還要設法注入人性論的技巧,才可使經營效率達於滿意狀態。
管理者在進行種種決策,運用資源及協調工作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授權與目標管理的觀念,有授權的觀念才可達到專門化與人性論的兩大原則。
然而,並不是僅僅遵守著兩大原則就可以將授權工作做好的,也有不少授權失敗的事件發生:
一個省級經銷商李老板把他屬下的所有人員召集起來說:“大家都很了解目前公司的情況,近段時間裏也不斷有人給我提建議。確實,目前公司發展到了這麼大的規模,什麼事都是我一個人說了算,這是不行的。所以,我開始授權,請大家替我分擔一些擔子。采購、倉管、財務、銷售、服務等各個部門,你們都有各自的職責範圍,從今天起,大家可以自己拍板。不過,在做出任何重大決策之前,請先征求一下我的意見,而且請記住,不要做那些我不會去做的決定。”
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李老板認為自己從今天開始,應該會過得輕鬆一些了。但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卻令李老板哭笑不得。
采購部門認為要獲得老板的賞識,就必須嚴格遵守老板原來的做法,即按公司原來的進貨渠道,繼續采購那些公司一直銷售的產品。采購部的執行力也還算到位,他們甚至連產品型號、款式都不經調查就一如繼往的進貨,不管銷售部如何反對,也不管這些產品在當前是否適銷對路,都照進不誤。因為他們堅信:嚴格遵守老板的做法,就算做得沒有老板一樣好,至少也不會犯什麼大錯誤。
如此一來,銷售部的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銷售部麵對著這些新進的過時產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過馬上就有人提出解決辦法,他們向老板提出:為了抵抗競爭,提高銷售量,做些小小的促銷活動吧。
促銷活動是常事,因此李老板沒有細加追問就同意了。於是銷售部的員工們就下到各銷售實地去,像欽差大臣一樣自作主張給客戶贈送了大量的促銷品,向客戶承諾更多的服務內容,產品銷量快速上升,但到月底一算,銷售總量上升了,營業利潤總額卻下降了。
企業授權之後怎麼亂成了一鍋粥了?李老板於是又召集下屬說道:“我們需要加強組織管理,公司需要更多的控製。”但是,在現有經銷商意識和管理水平下,任再多的規章 製度最終也會變成廢紙一堆。
李老板明明為了企業的有利發展而進行了授權,可為什麼最後卻收到了失敗的結果呢?
毫無疑問,李老板在授權當中遇到了很多領導者在授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授權失誤。所謂“授權”是指在企業內由上而下分派任務,並讓他們對所要完成的任務產生義務感的過程。所分派的任務可能是製定決策,也可能是執行決策。當然分派的任務是實施一項已經製定的決策。並且所授予的權力本質上對全局沒有影響時,稱其為“授權”。但如果所分派的任務就是製定決策,也就是說,讓部屬決定應該實施的內容,稱為“分權”。
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在這個時期的領導者是不能進行分權的。因為有效的分權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控製製度與之配合,但在經銷商跨過“企業化管理”之前,這種行政體係卻未發育完善。分權會產生離心力,而企業此時所需的恰恰是向心力,否則管理就會失去控製。
因此,當領導者嚐試著進行授權時,如果沒有相應的控製製度,結果就是無意識的分權,導致大家開始自作主張。這就會讓領導者感到是一種來自公司內部的威脅,因為下屬們不可能事事都能體現出他自己的判斷、價值、需要和偏好。所以他在授權時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是:“隻準你們做我自己才會做的那種決定。”如果下屬們做不到這一點,他就會將權力重新集中起來——而下屬達不到他的要求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部屬隻有通過失敗和教訓才能真正總結和領會出老板的意圖。於是,又形成了這樣一種局麵:要做的事情太多,領導者無法把握和控製整個企業,他又想授權了,但結果又是分權。來來去去,搖擺不定。這一過程所產生的痛苦和折磨對企業運營是極大的幹擾,更會對企業內部員工的工作熱情造成沉重的打擊。
這可能是最為糟糕的一種情形,當領導者不在的時候,沒人有權,也沒人有膽量敢去做主。領導者覺得有了授權下屬自然會把企業運轉起來。但他總是躲在幕後監視,一旦他們過了頭,出現他不願見的分權的情況,他就會怒氣衝天的出現在他們的麵前。於是,一夜之間,權力又被集中起來了。
其實這個時期的企業像一個正在學步的小孩,領導者不能完全放任他自己走,但也不能老抱著不讓他下地。而應該是扶著小孩走路,邊走邊放,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教會他應該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不可以的,讓他們學會思考和判斷,過了這個學步期,領導者真正的授權就可以開始了。
為什麼一定要經過這個學步過程呢?領導者作為一個創業者,本來就極具創新精神,在這一階段正是他目中無人的時候,要琢磨他的心思這是太難了。他的知覺還沒有被製度化,因此也無法傳給別人,以頂替它的作用。而領導者卻覺得自己被自己所創造的東西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