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王權的崛起必定伴隨著一個王權的衰落,在遊戲產業尤其如此。
任正非的華為公司大舉進軍國際市場,受到衝擊最大的當屬於雅達利公司。
雅達利公司由布什·內爾創立於1972年,公司成立以後發展很快,接連推出了多款經典遊戲,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雅達利公司有一家小公司成為電子遊戲產業的巨頭。其產品在遊戲市場的份額高達80%,影響力遍及美國17%的家庭,到1981年,公司更是創下10億美元收入的紀錄。不僅如此,雅達利也帶動了帶動整個遊戲產業迅猛發展,收入竟超過好萊塢電影業兩倍,是棒球、籃球和足球門票收入總和的3倍。
1982年頭兩個月,雅達利公司的銷售業績還算良好,月銷售額分別為1.2億美元和1.5億美元,,如果按這個勢頭發展下去,今年的銷售額預計達20億美元。
但天有不測風雲,隨著“華為PC”機進入美國市場,雅達利公司立即丟失了在遊戲產業的王位,並一步步滑落死亡的深淵。
雅達利公司在決策中最大的失誤就是擴展過快,無節製的把觸角伸向所有區域,在公司的很多環節都造成了一定的脫節,但科研力量偏偏跟不上公司的發展的節奏。雖然因為公司曆年的豐厚利潤使得財務狀況良好,但這並不意味著財務管理製度完善。
雅達利的領導層有花起錢來不知節製的壞習慣,不僅存在公司業績好的時期,在公司困難時期這個習慣也沒有改掉。
雅達利公司在曾經在麵臨困難時斥巨資2500萬美元購買大型科幻動畫片《外星人》版權,試圖讓紅極一時的“E.T.小精靈”來挽救敗局。但當外星人遊戲計劃可悲地流產時,一種未經證實的傳言說該公司曾把積壓的45萬塊“E.T.小精靈”遊戲卡運往新墨西哥州,用推土機埋到沙漠裏。
公司的創始人布什內爾雖然極具創新精神,但他的目光短淺和性格執拗是出了名的。繼任者卡薩爾曾經營過埃及內衣製造廠,據說生產的高檔內衣無可挑剔,但是內衣商人根本不了解青少年對遊戲的興趣所在,他的電子學知識僅來自於過期的《科學美國人》雜誌,又特別討厭布什內爾的管理作風。卡薩爾對下屬說:“雅達利的經理在熱水浴缸裏發號施令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卡薩爾把總部搬進新樓,聘請哈佛商學院和其他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換下布什內爾的“紀律渙散”的管理班子,許多遊戲設計人員也跟著離開了雅達利,這使得公司的科研力量損失慘重。
在麵臨困難的時候,雅達利公司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華為PC”的美國總代理權的,,實事求是的說,如果能接受華為的善意,借助自己龐大的銷售網絡,雅達利起死回生並不難。但卡薩爾卻因為自己的偏見和固執的公司作風,最終沒有接受華為公司善意的邀請。自己的產品沒有銷路,但偏偏不肯放下身段,公司也逐步走向沒落也就不可避免。
日本的任天堂公司則圓滑多了,這本來是一個極具實力的遊戲公司,旗下也有不少經典遊戲,但華為進入日本市場後立即意識到自己在技術方麵的差距,明白憑自己的技術積累不足以追上華為的技術水平,而不管自己怎樣做,華為公司在短期內就一定會成長為大公司,自己如果得不到代理權,其他公司就會取而代之,到時候自己連口湯也喝不上了。於是任天堂公司就千方百計,可以說“喪權辱國”得獲得了“華為PC”機的代理權。
借助任天堂公司完善的銷售網絡,華為短時間內在日本取得了極佳的銷售業績,並以此為跳板進入美國。
不僅是雅達利還是任天堂,全世界幾乎所有的IT企業基本上都受到中國IT產業迅速膨脹的衝擊,好多企業要麼幹脆倒閉,要麼已經轉行開始做其他工作。
蘋果公司在美國屬於頂尖的IT企業,過去幾年一直引導個人電腦發展的潮流,但因為連想電腦的衝擊,它被迫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基本上算關門了。
美國IT巨頭IBM則也因為中國電腦的衝擊,在PC部門上嚴重虧損,不得不整體打包出售。雖然IBM家大業大,不在乎這點小錢,但對於PC行業的前景,它還是能看的清的,雖然現在市場的規模潛力很小,但這個產業的未來潛力是不可限量,失去了PC部門,IBM未來就少了一條發展的道路,當然現在它也不太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