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處變不驚,安定一方(1 / 2)

公元一八九年的華夏大地,正處在大裂變的前夜。縱覽八千裏山河,各地大大小小的各路造反部隊如牆上的青苔一般,蠶食著大漢王朝的四百年江山。

更讓人憂心的是,各地豪族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漸成氣候,已略有尾大不掉之勢。之前誅滅的穆氏,雖雄冠全郡,但在天下豪強中,隻能算是末等。

由於烽煙四起,直到十月,帶著表奏徐鋒為代理郡守奏章的使者才從都城回來。

使者回來後,徐鋒的任命反而成了最不引人注目的消息。因為與之同時回來的,還有這幾個讓並州天崩地裂的消息:皇上被董卓所廢,太後死於非命;丁刺史遭到呂布暗殺,並州駐京部隊全部遭到吞並!

並州的官場如同遭到了深水炸彈轟炸,各種情緒,消息,開始在民間,甚至是官場上橫行。

“你知道嗎,皇上其實早已逃出京城,不日將抵達晉陽恢複大統,將軍和小人從此以後是京官了!”一個郡尉見四下無人,小聲對一個裨將說。

“純屬流言!皇上明明是逃到河內時,被冀州韓馥派人偷偷迎了去。告訴你一句好話,若是想青雲直上,現在去投韓大人準沒錯兒”裨將反駁道。

徐鋒每日也生活在這樣謠言的包圍裏,他隻有聽聽,笑笑。他現在每日所做的,除了整軍,便是將之前收獲的接近一千萬斤小麥,進行合理分配。既要養活九原郡已經擴大到七千人的部隊,又要賑濟四方投奔災民。他已經開始推廣稒陽縣的辦法,在全郡推行屯田。

當然,對附近地區煤鋼進行開采的計劃,也正在他的計劃中。根據他的規劃,一年內當地要能夠實現武器的自給自足,而不是依賴於並州武庫。同時要實現煤炭作為燃料,成為軍民的主要燃料。

至於整軍,徐鋒下令將四千步兵分為郡兵,縣兵兩部。郡兵一千人,最為精銳,駐紮九原城內外。縣兵三千,除大本營稒陽駐紮七百外,另外兩千餘人均勻分布於剩下的十四縣。

至於一千五百名騎兵,全部歸於郡兵。一千五百兵弓手,則除五百人駐守郡治外,其餘分攤給各縣。

郡兵三千人,五百人一部,呼為旅,旅下有三營,每營分三隊,每隊分三什,每什分三伍。餘下縣兵,按各自人數規模,參照以上進行編製。

亂世中保障部隊戰鬥力與忠心,首先是物質供應的充足,這點已經通過屯田製得到了解決。

其次,就是軍心的問題。軍心問題的解決,還是離不開田地。徐鋒通過誅滅穆氏,威震全郡豪門。沒收穆氏土地分配後,各個豪門似乎開了竅,紛紛獻出大量土地,討好這位軍爺。過去這些豪門能夠跋扈,靠的就是在丁原,乃至於朝廷中為顯宦的親戚。

然而董卓廢少帝後,朝廷成了橡皮圖章;殺死丁原後,丁原手下屬官或投降董卓,或被誅殺,一句話,都已經無法對董卓勢力外的並州施加任何影響力。

這樣一來,討好張楊以及這位新任郡守,便成了當務之急。討好張揚對抗這位郡守,則是癡心妄想。以張楊對徐大人的寵信,走這條路是自尋死路。

徐鋒獲得豪門獻地後,微微一笑,看來都是聰明人,見了血,學乖了。

徐鋒見各個豪門剩下的土地,除以龐大的家族人數後,實在與平民無太大差異,便也沒有逼迫太緊。

他在借交通董卓之名誅殺少數未獻地豪強後,開始在全郡推廣屯田製。同時開始宣傳,讓百姓明白,至少在徐鋒大人這裏,通過屯田還能解決溫飽,略有盈餘。如果徐鋒大人被驅逐,那麼隻能過上給豪強當佃戶奴才食不果腹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