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山裏有山:十二、東久溝(1 / 2)

達吉的話讓考察組的人對東久溝興起,紛紛找人打聽起東久溝的情況。一時之間,大家似乎都有點舍本求末,忘記了此行的目的。

達吉告訴我們,東久溝進去有一個伐木場,不過那是幾年前的事了,現在國家禁伐禁獵,那個伐木場也早就廢棄,那一帶已經是無人區。一位在當地工作了多年的幹部告訴我們,溝裏風景優美,順著溝底可以直接走到貢布拉讚雪山腳下。在貢布拉讚雪山腳下有兩個連在一起的湖,湖裏有一種很好看的魚。一個叫央金的女人說她前兩年和老公一起進過溝裏找蟲草,裏麵風景確實很好,央金說在工布拉讚雪山後麵還有好多雪山,她和老公就是在那裏迷了路,結果轉了一天,一根蟲草也沒有找到。

我們在魯朗停留了一天,補充了一些必須的物資,然後就向那個神秘的部落進發。

出發前,考察組用他們的GPS找了一下路,顯示溝底有一條路可以直通到傳說中的那兩個連在一起的湖邊。我們以為這是以前伐木場修的簡易公路,所有人就帶著全幅戶外裝備,開著兩部車向東久溝浩浩蕩蕩而去。

東久溝位於東久村東邊二三公裏處,離魯朗小鎮十來公裏。我們過了魯朗河上那道掛滿經幡的吊索橋,通過橋後那個牧場後不到二公裏,就到了那個廢棄的伐木場邊上。從伐木場邊上一看溝底,我們立刻傻了眼。考察組那個GPS上顯示的那條直通到傳說中的那兩個連在一起的湖邊的道路,竟然是一道巨大的河床,中間有一道河流彎彎曲曲地流著。由於落差比較大,河水流得湍急,水流聲在山穀裏顯得浩浩蕩蕩。看眼前這陣勢,不要說車,我們就是徒步能不能進山都成了一個問題。

我們隻好讓車和司機原路返回到魯朗等待,考察組所有成員則背著各自的裝備下了河穀。走向神秘部落的徒步探密之旅,由此正式拉開帷幕。

河穀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被河水衝涮得很光滑的石頭,不時還可以看到一棵棵巨大的已經腐朽,或者正在腐朽的樹木,靜靜地躺在亂石上。我們背著沉重的裝備,蹦蹦跳跳地向前而去。沒走多遠,我們就被河水擋住了去路。河麵雖然寬隻有三四米,但河水流速很急。清澈的河水下是光滑的卵石,用手一探水,盡管正是夏季,但這裏的水卻凍得咬手。看來涉水過去有點不太現實,我們也隻能另外想辦法過河了。

小餘和小肖幾人去附近尋找合適的樹木,打算搭一座小木橋。我和若雨、阿妹幾個人則在河邊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往河裏填石頭。因為河水不深,很快我們就填出了一個象模象樣的小碼頭。就在我填石頭時,我發現河邊的石頭有許多漂亮的紋理,我拿起幾塊細細地觀看,驚異地發現這石頭竟然是木化石。這一片河床上,堆積著無數的這種木化石。這時,不遠處的羅教授正拿著一塊石頭對著陽光細細地端詳。我知道,羅教授也發現了這裏的木化石。我走近羅教授,向他請教。羅教授說,木化石是最少上億年的樹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後,木質部分被交換而成的樹木化石。它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顏色為土黃、淡黃、黃褐、紅褐、灰白、灰黑等。古代樹木因火山噴發或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而被埋入地下,由於處於缺水的幹旱環境或與空氣隔絕,木質不易腐爛,在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中被別的物質交換替代,替換的過程保留了木質的纖維結構和樹幹的外形,使樹木變成化石。樹木保存為化石的條件極為苛刻,樹幹要想成化石,先決條件是其樹幹必須得到迅速掩埋,環境的特殊,與空氣隔絕這種迅速掩埋的情況畢竟是極少見的,因此,樹木成為化石的幾率非常小。樹木被泥沙埋藏後,發生物質交換替代現象。如果溶解和交替速度相等,且以分子相交換,則可保存樹木的微細結構,如年輪及細胞輪廓等。如交替速度小於溶解速度,則主要保存了樹木的形態,年輪一般不清楚。之後,經過壓實、固結、成岩,原來的樹木才能完全變成了堅硬的木化石。初步看來,這裏的木化石數量驚人,雖然他不是搞這類研究的,但也深知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