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頂級企業以成本為基礎製定內部交易的轉移價格時,可以利用轉移價格的計算通式,確定轉移價格的下限,即最低轉移價格。最低轉移價格等於內部交易的產品單位變動成本加上上遊子公司放棄對外銷售時所損失的單位邊際利潤。其計算公式為:最低轉移價格=內部交易的產品單位變動成本+上遊子公司放棄對外銷售時所損失的單位邊際利潤

內部交易的產品(或勞務)的單位變動成本,在概念上與付現成本或差量成本比較接近。付現成本是指上遊子公司在生產為內部交易所需要的產品或勞務時,在轉移之前發生的所有現金流出。而差量成本則是指上遊子公司在生產為內部交易所需要的產品或勞務時,在轉移之前集團企業整體所增加的成本。上遊子公司放棄對外銷售而用於集團內部之間轉移所損失的單位邊際利潤,則代表集團企業單位產品的機會成本。

(2)市價折讓法

①以正常市場價格為基礎製定。即以產品或勞務的市場價格確定轉移價格。實際運用時,通常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扣除一定百分比的毛利。因為跨國企業在內部調撥時,可以省去各種推銷費用。所應扣除的毛利率,涉及交易雙方子公司的利潤,需要由高層管理者決定。

②協商價格法。所謂協商價格法,就是由交易雙方子公司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進行直接磋商,確定雙方可以接受的價格。

2兩種基本方法的優缺點比較

市場折讓法的優點主要有:

①由於市價較好地代表著產品的真實價格,采用市場價格有利於鼓勵企業有效地使用其有限的資源。

②采用市場價格,與分權經營的利潤中心的方向一致,從而有利於評價子公司的經營業績。

其主要缺點有:

①集團公司內部轉讓的產品或勞務等,往往不存在中間市場,即使存在這樣的市場,它們也很少是競爭性的。

②采用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轉移定價製度,對集團企業利用價格來達到競爭或其他戰略目的來說,沒有多少回旋的餘地。

成本加成法克服了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轉移定價製度的很多局限性。此外,它還有以下幾個優點:

①使用簡單。

②所依據的數據是現成的。

③容易形成常規。

其主要缺點有:

①以實際成本來轉讓產品或勞務,不利於促進轉讓單位努力控製生產成本。生產中的低效率所造成的過高成本,就會簡單地以較高的轉移價格形式轉嫁給下遊單位。

②成本概念的多樣性也使得轉移價格變得具有更強的人為性。

正是因為以市價和以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定價各有優缺點,所以在實務中,並不存在惟一的轉移定價製度。

一項有關美國239個公司的調查報告表明,幾乎有一半是采取以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製度;31%的公司使用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製度;22%的公司使用協商製度。這個調查的結果見表8-2。

表8-2 轉移價格製定的實務狀況

實用方法百分比公司數變動成本基礎46%11全部成本基礎255%61成本加成167%40成本基礎總計468%112以市價為基礎310%74協商轉移價格222%53市價基礎總計532%127公司總計100%239

3轉讓定價避稅模型

轉讓定價避稅模型有兩地模型和三地模型兩種。 在轉移價格的安排中,通常有兩種模式,即兩地模型(見圖8-4)和三地模型。

轉移價格運用的兩地模型在兩地模型中,處於低稅率A地的母公司或子公司以低價從處於高稅率B地的跨國企業的關聯企業購進原材料,然後又以高價出售給關聯企業。經過低進高出,跨國企業就將利潤留存在稅率低的A地。

轉移價格運用的三地模型當A、B兩地稅率均較高時,這時,兩地模型的轉移價格運用方式不起作用。跨國公司就往往在第三地,即避稅地C再設立一個“紙上公司”,負責母、子公司之間轉移價格的運用。世界上有些國家或地區,為了吸引外資以發展經濟和國際貿易,專門設立了國際自由貿易的避稅地,在避稅地應交納的稅項和稅率都很低,甚至根本不用交稅。

在三地模型中,可以看出,設在避稅地C的“紙上公司”從B地關聯公司低價購進原材料,然後高價出售給A地的關聯企業,待A地的關聯企業生產出產成品之後,避稅地C的“紙上公司”又以低價購進A地產成品,以高價出售給B地的關聯公司。而原材料與產成品的物流僅僅在A、B兩地進行。通過這種方式,跨國公司就將A、B兩地關聯企業的利潤留存在避稅地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