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注青春期男孩,與他進行情感交流

父親是與男孩接觸的最早的人之一,也是男孩一生成長的指路人;既是男孩接受家庭教育的首任教師,也是其名副其實的終生導師。父親對青春期男孩的愛,主要體現於教育他成長的過程之中——關注他的生活與學習,與他進行情感交流,為他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莫以成績論英雄

天下的父親都希望自己的兒子成才,對兒子的學習成績通常十分重視。即使平時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學習、輔導他的功課。但每逢考試,不分大考小考,父親總要問一問成績,看一看分數。孩子得了高分,孩子得意,父親也高興,又是讚許,又是獎勵。父親這樣作,肯定孩子學習上的成績,與孩子分享成功的歡樂,鼓勵孩子繼續進步是正確的,也是應該的。因為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懷,需要鼓勵,何況孩子。

但是,有的父親一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好,或是考試不及格,臉馬上就沉了下來:“怎麼考得這麼差?真丟人!”或者:“不及格,你的書怎麼讀的?真是蠢死了!”羞恥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沒有考好,或者不及格本來就有些著急和不好意思,甚至難受。因而,這時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親的關懷。如果父親能關心他一些,幫助他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從中吸取教訓,努力學習,男孩也可能會奮發努力,趕上進度;反之,如果一味指責,孩子隻會更加悲觀、失望,甚至內心很可能反抗:“丟人就丟人,我笨,我學不好!”進而走上撒謊、塗改成績的道路。這樣的事,不是沒有,而是經常發生。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兒。”“分數”教育是應試教育在家教中的反映。雖然素質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實際上,現在很多家庭教育仍屬於“分數”教育。

有的父親並不考慮男孩的自身條件,不顧一切地逼孩子拚命讀書,從而讓孩子稚嫩的心靈承受超負荷的重壓。孩子非但沒有做知識的“主人”,反而淪為分數的“奴隸”。那些成績一般的男孩由於能力或其他因素所限,常常難以達到父親的高要求,因而遭到父親的否定。

青春期男孩屢遭失敗,就會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這不僅使男孩得不到自信心所形成的必需的成功體驗,而且會使男孩由經常的自我懷疑進化成自卑,由厭學變成厭世。

父親要盡量放棄傳統的“分數”教育,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男孩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同樣寶貴的創造性思維。不要用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好壞,也不要以分數高低為榮辱,更不要把孩子人生的最大“砝碼”僅僅壓在學習成績的拔尖上,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動手能力,遠比考試成績第一名還是第十名更為重要。

一位做教育工作的父親向別人談起他對自己孩子“分數”的感受,與一般的父親有很大不同。“我希望兒子將分數看淡些,別太在意別人對他的期望,分數帶給他的壓力會阻礙他個人的成長。孩子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成績好壞並不能顯示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實際上,製造力和想像力才彌足珍貴”,“我試著和孩子討論課外的遊戲及活動,這些活動不具任何分數競爭的色彩。如果我和孩子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我願意帶孩子多做一些戶外話動,收集一些花草,詢問一些針學性的問題,並讓他以不同於學校的製造性思考方式學習各種事情。”

教育專家說,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幾分、十幾分甚至幾十分,對孩子的成才影響不大,關鍵是要孩子“學會、弄懂、能用”。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孩子學了多少文化知識,考了多少分,而在於他是否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

一位翻譯官曾講過這樣一件事情。他說自己上初二時,一聽說考試,心裏就緊張。因為:第一,他剛剛從外地賺到那所學校,一切都不熟悉,也不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在這裏究竟處於怎樣的水平;第二,在原來學校學習的課本和新學校的不是一個版本,原來學校是五四製,那裏是六三製,不知道在知識銜接方麵是不是存在問題。想到這些,他不知道自己能考個什麼樣子。學校要“摸底”,可他心裏實在沒底。

盡管事先知道會考得不好,結果還是讓他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英語不僅考得不好,而且是糟透了:50分。他一下傻眼了,要知道,試卷的滿分是150分。他幾乎是哭著回了家。爸爸見他傷心的樣子嚇了一跳,急問他怎麼了。他抽噎著告訴爸爸考試的情況,爸爸卻笑了:“我以為出什麼事了,沒事的,別哭了。”

見爸爸不當回事的樣子,他以為爸爸沒聽清楚他的考試成績,於是就高聲說:“我英語隻考了50分,滿分是150分!”“50分怎麼了?你也不願意這樣的,對吧?所以這不是你的錯誤。為什麼會考50分呢?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你剛轉到這所學校,兩地學習的課本不是同一版本……所以,考這麼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隻能代表過去,不能說明將來。從現在開始努力,你會很快追上去的,爸爸相信你有這個能力!”爸爸拍拍他的肩膀,用鼓勵的眼神看著他。他心裏一下子感到很溫暖,用力點點頭,不好意思地笑了。

此後,他很用心地學習英語,爸爸經常鼓勵他要對自己有信心。很快,他的英語成績就有了起色,期中考試,他的英語成績是115分,期末考試則考了140分。幾年後,他考入一所重點大學學習英語專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為一名出色的翻譯官。

作為父親,眼睛不能隻盯著男孩的分數,而應該培養男孩的學習興趣,提高他的學習能力,讓他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讓他自覺、快樂地學習。

幫助男孩走出厭學的陰霾

厭學,顧名思義就是討厭學習,孩子厭學是由於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情緒上的失調狀態。

厭學是中學生諸多學習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學習障礙之一。據調查,中國學生厭學的比例相當大,尤其是中學生,有厭學情緒的占學生總數的15%以上。

關東是一個16歲的男孩,在同齡人為了升學而拚搏努力時,他卻已經在家待了一年多的時間。

小學時,關東是個人見人誇的好學生。由於父母工作忙,關東經常要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那時的關東成績優秀,而且特別懂事,父母都為有這樣的好兒子而深感驕傲。

升上初中以後,關東就讀於一所市重點中學,學習難度加大,環境的變更等等,對關東產生了很大影響,開始時關東還能努力適應。第一次期中考試之後,關東的成績不夠理想,導致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關東開始變得不愛說話,缺乏自信,上學對他來說漸漸成為了一種負擔。這時,關東的父母依舊忙於工作,除了在生活上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外,還總向他強調他們對他的學習沒有要求。市重點中學中優秀學生很多,處於中等的關東也沒有引起老師足夠的重視。隨著期末的臨近,關東的心事越來越重。終於有一天,關東再也承受不住,痛哭流涕著對爸爸說再也不想上學了。驚慌失措的爸爸也沒了主意,隻是覺得兒子太可憐了,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此後,關東父母對他的關愛大大增多,但無論父母怎麼做工作,關東就是再也不去上學了。

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厭學的孩子往往對學校懷有長期的害怕情緒,無法參與和適應學校的日常生活規律。他們不願意上學,以頭痛或生病為借口,如果強迫他們上學的話,他們就哭叫吵鬧,糾纏不休。從醫學上講,厭學也可能出現一些生理症狀,如頭痛、惡心、昏昏欲睡、沒有胃口、心跳過速和頭暈等。如果孩子不去上學而待在家裏,這些症狀就會消失。一般來說,青春期男孩厭學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其一,很多青春期男孩討厭的並不是學習本身,他們討厭的是那些無法選擇的、艱澀的學習內容和乏味僵硬的學習過程,以及隻以分數為標準的評價體係。因此,他們沒有正確的學習動機,缺乏學習的心理動力,對所學的知識內容缺乏興趣。

其二,與老師和同學之間均未建立良好的關係,或自尊心受到傷害,對學校有消極情緒。

其三,缺乏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的意誌,隻愛聽表揚的話,經不起批評和挫折,心理自衛能力差,這一點與在家庭中受到過分嬌慣有關。優越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少了動力,多了惰性。中國的古語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生長在衣食不愁的環境裏,他們沒有受過苦,從來不知道什麼叫苦,因此也從來不知道什麼叫甜,更無從知道甜是必須通過努力得來的。

對青春期男孩的厭學情緒,父親既要冷靜處理、正麵教育,又要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具體來說,父親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去做。

1.讓男孩了解學習的本質

很多時候,青春期男孩並不清楚學習應該學什麼,學習到底有什麼意義,現行教育體製對成績的強調幾乎是他們對學習的唯一印象。這樣,成績不好的那還對學習的厭惡也就非常自然了。

父親應該與男孩一同探討學習的本質,降低他對成績的關注,重新認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強化他對學習過程的興趣。

2.給男孩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

父親需要幫厭學的男孩定一個適當的學習目標。剛開始,目標不要過高,過高的目標容易使男孩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當然,目標太低則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所以,父親確立學習目標必須要根據男孩的實際情況來定。

3.幫助男孩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一般來說,孩子逃學、厭學都有一些具體的原因,如有的孩子是因為學習基礎太差,怎樣用功學習也趕不上去,幹脆不想學了。對這類學習基礎差的孩子,父親要在家裏抓緊“補課”,盡快使孩子補齊漏洞。

還有的男孩非常渴望學好,但卻缺乏正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會大幅下降,對學習產生習得性無助等問題,因此就開始逃避學習。父親要教會他學習的正確方法,讓他在學習時變得輕鬆,從而更能享受學習的樂趣。

另外,有的男孩受到某一位老師的訓斥,對這位老師有抵觸情緒,因而殃及對這位老師所任課程的態度。對這樣的男孩,父親可以通過談心的方式,與他進行溝通來解決問題。

4.父親要豐富自己的知識

當父親一再教育男孩努力學習,取得優異成績給物質獎勵時,不見得能讓男孩擺脫厭學心理。而父親刻苦學習、鑽研業務的好學精神,卻能有效地啟迪孩子刻苦學習。

父親要努力學習,豐富知識麵。現在的孩子成長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時代,麵臨著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多。男孩對英語、網絡、文學、美術、音樂、舞蹈、體育、科技以及外國的文藝、影視等方麵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這就要求父親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充實和更新自己各方麵的知識。要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科技、學曆史,還要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麵的知識。當然,這不是要求父親什麼都懂,什麼都精,但如今是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努力成為學習型父親,應該說是為人父親的基本要求。否則,在麵對男孩提出的問題時,父親“無可奉告”,就會傷了男孩的求知欲,也會損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將男孩引進書的世界

書本是知識的海洋,是青春期男孩認識和了解世界的又一個重要窗口。生活中,有的父親很支持兒子看書,但僅限於教科書,不允許男孩看課外書。一旦發現男孩看“閑書”,輕則訓斥,重則打罵。

事實上,青春期男孩正值智慧突破的時期,他對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與需求感,如果父親從中阻撓、限製,不但不會提升他對課業的學習意願,反而可能中斷了男孩的學習機會。而且,在學校時因為各學科的學習壓力,男孩幾乎沒有時間讀課外書。回到家裏做完功課,父親又不允許男孩讀課外書,等到了放假,父親還是讓孩子死讀課本……父親的初衷是不希望課外書耽誤男孩的學習時間,可是,男孩沒有足夠的閱讀量,閱讀理解能力上不去、語文閱讀成績舉步維艱、作文水平停滯不前,一些需要有良好的理解力才能獲得高分的學科也深受其害,更談不上個人素質的全麵發展了。

其實,課外書是教科書必不可少的補充和拓寬。不錯,學校教育是人們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但主要渠道並不是唯一渠道,它不可能麵麵俱到,因為教科書的內容不可能也無法無所不包,這就得靠其他渠道來補充,課外讀物就是它最好的幫手。

喬治·路易斯在阿根廷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作家,他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1899年,喬治·路易斯生於布宜諾斯艾麗斯的郊區。他的父親喬治·博格斯是一位民事律師,同時也是一位兼職的心理學老師及作家。

喬治·路易斯每次談起自己的父親,那種感激之情都溢於言表。他曾經在許多場合稱,父親是一生中給他鼓舞最多的人。

喬治·路易斯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的父親非常有學問,而且他像所有的讀書人那樣心地善良。從前,父親曾經告訴我應當好好看一看士兵、軍裝、軍營、軍旗、教會、主教及肉鋪,因為它們有可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掉。我可以自豪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我的確見過它們。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父親的預言還沒有得到驗證。我的父親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他喜歡默默無聞地工作……他的偶像是英國作家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以及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斯溫伯恩。作為一位讀者,他對兩方麵的書籍感興趣。首先,他喜歡閱讀玄學及心理學方麵的書籍;其次,他喜歡閱讀文學及有關東方文化的書籍。正是他向我展示了優秀詩篇的力量,讓我認識到那些優美的詩句,不僅是一種交流的手段,而且是魔術般的符號,是沁人心脾的音樂。”

當被別人問起什麼對他早期的成長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時候,喬治·路易斯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父親的書房。實際上,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早年的許多時光,都是在父親的書房中度過的。父親書房裏的情景至今我都仍然曆曆在目。數千本書都整齊地放在玻璃書架上。以前的許多事情我都忘記了,可那些我時常讀的書卻是永遠也忘不掉的。”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喬治·路易斯愛上了閱讀英文詩,並且養成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喜歡查閱字典和百科全書的習慣,最終成為一個名作家。

閱讀可以培養青春期男孩的學習興趣、豐富他的心靈世界、開闊他的視野、提升他的文化底蘊。因此,父親要將男孩引進書的世界,讓他愛上閱讀。那麼,父親應該怎麼做呢?

1.父親要“會”閱讀

要讓男孩愛上閱讀,父親首先要“會”閱讀。對父親來說,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很重要。

張先生說,他訂閱了很多份報刊。平時,他有意識地進行集報,分為文學、教育、旅遊、時事熱點、身邊生活等種類。對一些重大題材,他還進行了專題收集,如北京奧運題材、甲流題材。根據兒子閱讀的關注點,他會協助其收集各種題材,方便兒子寫手抄報、寫作文。他說:“我就是兒子的資料庫,這樣可以讓他知道,閱讀不是他一個人的事,而是一件有趣的、家庭成員共同完成的事。這樣,他對閱讀的興趣自然就提升了。”

2.選好合適的書籍

父親在引導男孩通過書籍這個窗口認識世界的時候,要選擇符合男孩興趣愛好的圖書,以培養他對閱讀的興趣。在此過程中,父親千萬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會引起男孩對書本的厭惡。

3.經常買書或借書

父親要教給男孩利用圖書館的技能,比如:圖書館是怎麼對圖書進行分類的?怎麼能找到他最想看的書等。最好能參觀一下男孩常去的圖書館,替他申請圖書證,幫助他適應圖書館。

另外,父親要教給男孩買書的技能。最好每次買書都帶著男孩,商量好買什麼書後,把錢交給他,讓他自己從售書員手裏親自接過書,完成買書的過程,這樣做比父親從街上帶回一本書更能讓男孩滿足。

4.讓男孩學以致用

許多介紹社會知識和科普知識的書籍有使用的價值,父親要鼓勵男孩在生活中利用這些知識。比如,有一本《百科全書》,在講解什麼是機器的時候,作者介紹了家裏的鬧鍾、電動剃須刀、自行車等,也介紹了一種令人開心的“傻瓜機器”。這是一種滑稽設計,整個機器運轉的目的是為了叫醒一條酣睡的狗。作者在解釋了機器的運轉過程後,也讀者設計一種更為簡單的叫醒狗的機器。父親就可以男孩進行這樣的設計或創造,即使是非常不成熟的設計或創造。再如,男孩讀了地理讀物後,在旅遊時,父親就可以讓男孩來設計旅行路線。這種知識的利用不僅能增加男孩的閱讀興趣,還能增強他的自信心,培養他的科學世界觀。

引導男孩交友,別給他定下太多框框

父親與青春期男孩關係緊張的現象,已是個普遍的社會問題。有心理學、教育學論著明確認為,初中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對成人社會的“反抗期”,從而也是“最難教育的時期”。這一年齡段的男孩對父親的陳舊觀念很不滿,常常與父親“錯誤”的教育觀念發生衝突。而許多父親隻重視學習分數,不重視男孩能力的提高、個性的發展,尤其在交友方麵更是層層設卡,嚴格把關,限製交往範圍。

朋友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最密不可分的一類人群。因為沒有朋友的人是孤獨的,是寂寞的。友情的可貴之處就是兩個人能平等地交流,互相安慰、互相鼓勵、互相幫助。

當代青少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非常喜歡交朋友。交朋友是一種心理上的需要,是語言交流最多的人。也就是說,交友的主要目的是尋找一個可以說心裏話的人,以滿足個體傾訴的需要。現在的中國家庭,獨生子女居多,男孩在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缺少夥伴,這類孩子很想在同齡孩子中結交和自己意氣相投的朋友。

有的父親幹涉男孩交朋友,挑剔男孩的朋友。不是批評男孩的朋友不夠活潑、死氣沉沉,就是批評男孩的朋友不夠大方、不講衛生;不是覺得男孩的朋友沒規矩、不在意細節,就是覺得男孩的朋友學習不好、家境不好;不是認為男孩的朋友不夠聰明伶俐、學習不夠好,就是認為男孩的朋友舉止不夠優雅、沒有情義等。這會使男孩的精神負擔加重,心情處於低穀。

天下父母心,其實人人都能理解,特別是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寶貝,因此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一切由自己來安排。在男孩結交朋友上,父親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選擇的朋友是老實、聽話、膽小的孩子,和這些孩子玩,父母似乎可以放心一些,不必害怕什麼石頭砸傷了腦袋之類的事故。要讓孩子融入到集體中,最好讓孩子自己去結交夥伴。那麼,父親應該怎樣引導青春期男孩交友呢?

首先,培養、尊重男孩最大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尊重他,包括尊重他的朋友,不能限製男孩的交友自由,不帶任何偏見、不設置任何障礙地善待男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