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從春秋的蹴鞠,曆經幾千年風雨滄桑,發展至今的現代足球,不論是上一屆世界杯還是本屆世界杯,從以前的本土教練到後來的米盧及阿裏·漢,作為球隊的指導,好比戰場上的將軍,幕後指揮,布局設陣,而球隊的靈魂和戰爭的關鍵,還在於球員和戰士的綜合能力,包括充沛的體力、獨到的悟性、足夠的激情、整體的配合等等。中國人民13億,科技人才輩出,經濟發展迅速,從殖民地到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哪一樣不是依靠自己艱苦奮鬥來的?中國足球也應該一改以往套路,從球員的自身素質做起,強化基礎,一步一個腳印走我們自己的足球之路。或許這條路距世界杯是十二年,抑或是二十年,但是隻要走出來,中國球迷是最自豪的,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路。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一味地埋頭苦練,自我封閉,而是說在前者的基礎上,學習能者的長處,避自己的短處,因地因時製宜,客觀地看待中國足球目前的狀況,走出“花大價錢,得小收益”的誤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養本土教練,改變球員良莠不齊的局麵,強化球員素質,重振球迷信心,使中國足球如同改革開放大潮,滾滾而來,席卷世界。
參與世界的競爭,需要以實力為基礎,勇於邁出自己的一步,切不可故步自封。提升自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長進。國家提倡與時俱進,隻有積極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從客觀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提升方式、提升方向及提升的目的。
縱觀世界政治風雲,巴以衝突也好,美伊戰爭也罷,無一不以經濟作為其焦點。世界經濟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中國的民族經濟,或是開放後的外來經濟,無一不是靠人才來壯大自己。社會上出現的獵頭公司,緊盯人才市場,各類新新專業人才,更是走俏於各大中外企業。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生產力。所以,立足現在,把握未來,在現有條件和基礎上,不斷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全麵武裝自己,在時代的軌道上,做領跑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來都是按照原本固定的思維模式進行著,像一個不變的方程式,每天在重複地演算著。對於這種固定模式,不知道你有沒有感到厭煩,反正我已經覺得很煩。有時候就想,人怎麼就活得這麼窩囊,像個裝好程序的機器人,都說社會進步了,可人們還在重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究竟進步在哪裏了?我們為什麼不能試試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的生活呢?事實證明,過這種生活的人已經大有人在。
太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傾向於按習慣的模式去做事,去生活,天亮了就起床,吃了早點就上班,下班以後就看電視睡覺,殊不知這種習慣很多時候都會讓我們在老路上轉,失去使人生到達一個新境界的機會。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裏,在它們之間隔上一塊高強度的鋼化玻璃。起初,鯊魚總是想遊過去吃掉那些熱帶魚,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玻璃,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到最後,鯊魚撞得頭破血流,仍無法通過那塊透明的玻璃牆壁,於是鯊魚就放棄了這種徒勞無功的努力,每天捕食那些扔進它這邊的小魚。過了一段時間,實驗人員撤掉了隔在鯊魚和熱帶魚之間的玻璃,但鯊魚仍舊在自己這邊捕食,再也不去試著遊到另一邊去吃那些熱帶魚了。
千萬不要嘲笑鯊魚的愚蠢,覺得自己要比它聰明許多。其實未必,認真想一想,我們自己有沒有像鯊魚一樣,當在某一高度上失敗碰壁的次數太多了,就對自己能不能超越這個高度產生懷疑,認定自己不可能再有新的突破了,這樣,你就犯了鯊魚一樣的錯誤。這個時候,你真的就虧大了。很多時候,生命所能達到的高度,往往就是我們在心理上為自己界定的高度而已。
下麵請你回答一個問題:怎麼能夠把球體放在錐體的上麵?
是的,按照平常的思路,球體不可能放在錐體上麵,但我們就能做到,而且不隻一種方法。
一、把球體放在桌子上,把錐體放在桌子下;
二、還是這張桌子,把球體放在一邊,把錐體的頂點挨著球體橫放,之後照一張相片,把相片立起來;
三、下麵放三個錐體,上麵放一個球體;
四、畫一張畫,把球體畫在錐體上麵;
五、……
其實跳出習慣上的桎梏,避開思路上的陷阱,逃離認知上的迷霧,放棄性情上的執著,脫離一切認為的布局,那個你期待已久的答案其實就在你眼前。
文章寫到這裏就要結束了,你有什麼新的感想呢,那麼,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從現在開始起,做點什麼吧!不要被日複一日的瑣事鈍化我們的觸覺,跳出思想的樊籬,保持一份活躍的思維狀態,感受每一天的新鮮與不同,相信你也會有一份驚喜的收獲,說不定還能逮到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哦。
聽多了也見慣了各類名人軼事,名人的成長史,名人的足跡,名人的情感之路,成名背後的辛酸,以及為名人做出犧牲的幕後英雄。通常說來,都是那句話: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個成功的男人一般都會說,妻子為了支持自己的工作,做出了如何大的犧牲,付出了如何多的艱辛,上要照顧八十老母,下要撫育三歲孩兒,妻子在農村的,要獨自下地勞動,獨自春種秋收,好容易養頭老母豬,到年底還要賣上些錢來補貼家用;妻子在城市的,要照顧家庭,還要上班,總是為了別人,一年到頭,省吃儉用,也不舍得為自己添件衣裳。其實這些被稱為偉大的女人們,不見得她們做了多麼偉大的事情,而是說,平凡之中所見到的偉大之處,在於她們的執著,用最樸素的情感,愛護她們的丈夫,支持她們的丈夫,也用最樸素的情感,滋養著他們的生活。
青少年犯罪,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曾經有一項調查,青少年走向犯罪之路,究其原因,有85%是由於缺乏關愛造成的。或是父母不和,或是單親家庭,或者根本就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在這些孩子成長過程中,受到責備或冷落之後,缺乏應有的指導和關懷,飽受創傷的情感得不到應有的撫慰,漸漸養成孤僻、暴躁的性格而邁向犯罪的道路。如果他們的生活中充滿陽光,他們的內心依舊會洋溢熱情,在溫暖的包圍下,也會充斥著善良。孩子的天地需要更多的關懷,在充滿愛的世界裏成長,他們才會更加茁壯。
愛的內容更豐富,情感才會更多樣。親人、同學、朋友,親情、友情、愛情,正由於我們身邊的人而交織成為情感的世界,在這個溫暖的世界裏,我們的愛得以生根。一首《常回家看看》放過好多遍,仍然有許多人會潸然落淚,媽媽嘮叨的話,爸爸張羅的飯,期盼兒女回家,祈禱團圓幸福。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平實得不能再平實,卻是生活中最可貴的情感。在孩子的世界裏,送一塊糖,拉一次手,或許就是幸福;在大人的世界裏,幫一個小忙,或是一個微笑,就會送去感激;在老人的世界裏,一次探望,一次談心,這就是滿足。生活就像播種,並不在你要占領多大地盤,重要的是你將一顆一顆種子埋下,來年便會有收獲。
愛的內涵不斷延伸,情感才會更加廣闊。現代關係學中說,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肯定了社會關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其實不難理解,社會中個體的進步才能促進社會整體的前進,那麼作為社會個體的人來說,在相互的交往中,形成了變化交織的各種情感。情感隨著個人行為的變化而變化著,由陌生人轉變為同事,由同學轉變為朋友,由朋友轉變為親人等等。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個人的不斷成長和角色的轉變,同時也促進個體的進步。
個體的進步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誠信經營已經成為市場經濟軌道上必須遵守的準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我封閉必是死路一條,開始把自己放到社會的大環境中去,逐漸意識到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的重要性,開始了“和為貴”的新主張。於是頻頻穿梭於各類人之中,不斷擴大自己的關係網,以長久的情感作為基礎,鞏固和維護自己的“人脈”。於是又在情感互利的基礎上,編織著自己新的生活。
大地的美麗,需要春天繽紛的花朵,夏天蒙蒙的細雨,秋天的瑟瑟落葉和冬天的皚皚白雪,需要四季七彩的陽光,需要藍天和白雲,需要無邊的大海,需要所有奔波的生靈。美好的生活需要善意,需要尊敬,需要理解,需要體貼,需要許許多多的關懷和許許多多樸實無華的愛。生活,隻有通過點點滴滴情感的滋養,才會變得肥沃,辛勤播種之後,才能收獲最美麗的花朵。
現象反映本質,這個問題要看讓誰說,如果讓那些高深的哲人說吧,那你我一定無法理解也無法聽懂,因為他們討論的都是那麼高深,就是把一加一等於二拿到他們麵前,他們也會給你說出一百個理由成立,也會給你說出一百個理由不成立。但就現象反映本質這個問題要我說,那就簡單多了。
本質往往從現象中體現。就像人的影子,它是直接反映於人的身體的,人的身體是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能從影子上反映出來,不可能你的影子卻反映著別人的身體。同樣,別人的影子也不會反映你的身體。現象隻反映一個本質,而本質卻由很多現象來反映。例如身體可以由影子來反映,也可以由鏡子等其他方式來反映,但無論怎麼樣影子或鏡子隻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
既然現象反映本質,那我們就能通過現象,找到問題的本質,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生活中的很多時候都是,隻知道事情有問題,卻不能及時地抓住問題的核心,結果白白投入了很多精力,到頭來卻發現沒有任何成效。事情往往有本末之分,冬天裏,取暖是本,燒爐子是末。也就是說,燒爐子是現象,想要取暖才是本質,舍本逐末,放棄本質反去重視現象,做事情往往不得要領。
現象總是直接進入到我們眼簾,也是我們直接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注意到的。可是本質就需要通過現象去思考,去挖掘。因為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親眼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事物真實的一麵。當遇到令人驚訝的事情時,不妨先把前因、後果以及細節仔細分析一下,否則,我們也許就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中,被假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情的本質。現象不一定就直接反映本質,而且前麵也說了,不一定一個現象就能反映出一個真實的本質,事情總有個互相聯係的焦點,隻有把一切現象都找到了,才能反映出真實的本質。
身邊總是有這樣的事發生:根據一句別人的話或者是一個動作就斷定事情的整個過程和結果,從而就擅自下結論。其實,在別人看來,這種行為真的很傻,那麼,不想成為傻瓜的追隨者,首先要學會冷靜,少發表議論;其次是保持觀察,去探詢事物背後的真相;再次是獨立思維,不在表麵的評論中打轉。
現象反映本質,我們都知道,僅憑嚐一顆棗就盲目地對所有紅棗下結論是一種可笑的行為,但生活中類似的事情總是不斷地發生。“窺一斑而視全豹”也好,“盲人摸象”也罷,我們總在不經意中被片麵的經驗遮了眼睛。
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問題顯然是複雜的,中國古諺有雲:“一葉知秋。”意思是說,有一片樹葉從樹上落下來,就能知道秋天已經到了。這充分說明,現象是能夠體現本質的。但又有成語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意思是說,不能被一點個別現象迷住眼睛而不知物理的根本。可見,哲學頭腦豐富的中國人一直處於矛盾中。因此,本質與現象的關係這個簡單的邏輯卻需要人們從實踐中不斷的探索。
給你一隻馬桶,你會做什麼,你是會馬上聯想到裏麵那些汙穢的東西,然後跑到外麵狂吐一氣,還是會想到自己內急的厲害,這個馬桶將解決你的尷尬之急,然後坐在上麵美美地把肚子裏醞釀了很久的東西都發放出來?在這裏,有的人會選擇前者,有的人選擇後者,還有的人幹脆會想到:你給我一個馬桶,那要看當時是什麼情況了,如果在原始森林裏,我也許會拿這隻馬桶改一個電飯鍋呢;如果我是一個環境保護的使者,我會把這隻馬桶做一個張著嘴巴造型的垃圾桶;如果我是畫家的話,我會做一個新穎的洗毛筆的水桶;如果需要,我還可以把馬桶做成魚缸、調料盒、水缸……
能想到這麼多種改造馬桶的人,我覺得他的生活一定是那種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雨露就滋潤的人,甚至不給陽光和雨露也照樣能燦爛和滋潤起來。的確,生活不會因為你的開心或者不開心而停留,你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那為什麼不選擇開心呢。別跟自己過不去,也別跟生活過不去,打娘胎裏出來直到現在,有吃有喝有穿有住的,沒有理由不滋潤不燦爛的。有的就會說:我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連屬於我的天空都是灰色的。其實,生活中的樂趣是由自己去尋找,就像給你一個馬桶,你卻能找到那麼多的變通方法,生活也是一樣,需要去變通。不知道你有沒有那種體會:在快樂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抑製不住的情感,使我變得特別熱情,急於想為身邊的人做點什麼,並由衷地希望,自己的快樂能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憂鬱的日子卻是那麼灰暗,總是渴盼有人能給自己點安慰和鼓勵,然而,別人的安慰也未必即時見效。於是,最後終於明白,那片無雨的天空得靠自己撐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看看,古時候的人多麼能想得開,把生活的不快樂歸於自然,所以也就不那麼沮喪了。古人有古人的悲哀,可古人能看得開,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比作月的陰晴圓缺,一切全出於自然。其實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它像一隻無形的手在那裏翻雲覆雨,演繹著多色多味的世界,今人也有今人的苦惱,因為“此事古難全”。
生活中的瑣碎,很容易把我們所有的激情和具有美的眼光、心情磨光,進而徹底淹沒。讓我們不再有欣賞美的心情,就像看見一個馬桶,立刻就會想到裏麵的汙穢,看到陽光覺得刺眼,看到鮮花就想起牛糞,總之看到什麼都覺得那麼可恨,殊不知道是自己在看東西的時候戴了一副憎恨的眼鏡。是,誰都必須承認,生活中很多時候令我們心情不好,麵對高考落榜,麵對失戀,麵對身邊永遠解釋不清楚的誤會,我們的確不容易很快地超脫。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更多地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尋找樂趣,發現樂趣,讓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的醜,生活本身就是美,我們要去發現去改變,去發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美。
很多時候,你的消沉,你的低落,你的怨憤,往往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如此,何不讓自己回歸正常?憑什麼總跟自己過不去呢?!試試看,每天吃一顆糖,然後告訴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是甜的!努力做到“身在廬山中,也識廬山真麵目”,我們看清了自己,再來看生活,也許多了幾分寬容和尋找樂趣的激情在裏麵,生活本身並不是可以實現所有幻想的萬花筒,生活和我們是相互選擇的,不該過分計較生活的失言,而要多察覺生活對我們的給予,因為生活本來就沒有對我們承諾過什麼。生活所給予的,並不總是你應當得到的,而你所能取得的,是憑你不懈的真誠和執著得到的。
生命應是一氣嗬成。發現自己已至中途而想抽身,絕對為時已晚,前塵往事都已經覆水難收。如果你能放棄對生命的抱怨,多去尋找那些平凡的美麗和感動,放下這顆挑剔的心,像兒時滿心快樂地把剝下的糖紙夾在書裏一樣,滿心快樂地繼續追求、不斷成長,用心去走過生活,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你已經不知不覺達到了原定的目標,生活之路又多了一個勝利的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