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彼得斯說:“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正處於空前的變幻之中,可以說乾坤顛倒,一切都在流動,一切都在消長和變化之中。”新的時代呼喚著管理科學的創新,呼喚著管理的新思維、新觀念、新謀略與新方法。為了適應市場的多變的環境條件,企業需要權變管理。權變者,權而變也,即根據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企業管理中,依據不同的管理環境和管理對象而相應地選擇和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式,這是保證管理工作高效率的重要指導性原則。權變論者認為,在企業管理中並不存在一種適應於任何情形的最好的方法。
管理科學是人類社會的發明,東西方為此共同做出了貢獻。在變化發展的21世紀,管理科學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在揚棄的基礎上變革、創新。權變管理思想就是現代管理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成果之一。
管理是人類社會的標誌之一。管理思想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萌芽、產生。然而管理真正成為一門科學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也是社會環境變遷的產物與社會發展的見證。回顧企業管理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風風雨雨。諸多理論家根據其過程特點將之劃為經驗管理時代、科學管理時代、行為科學理論、管理的叢林等階段,作為名家之言,固然言之有理。但是我們若從投入產出要素的視角來對這一問題作更為深入的探討的話,那麼,我們可清晰地看到企業經營發展有區別於上述劃分的三個階段,即:生產經營階段、管理階段和戰略管理階段。
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是泰羅製,其形成於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源於弗裏德裏克·溫斯洛·泰羅的幾部著作:如1895年的《計件工資》,1903年的《車間管理》和1911年的《科學管理原理》等。在這些著作裏,泰羅根據自身長期從事技術、管理工作的實踐提出了有效組織的基本標準,認為解決當時工人們普遍“磨洋工”的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以科學管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這裏的科學管理是以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為基礎而分析生產過程的每一階段並為每一階段製訂標準作業程序的精確管理。泰羅認為:最好的管理是一門以定義明確的定律、規定和原理為基礎的真正的科學,這些定律構成一種可以理解的、可以預見、可以檢查的製度。無論什麼崗位,無論任務多麼簡單,最有能力完成這一任務的工人也不能理解這一任務的科學性,隻有具有探索普遍規則或標準之科學傾向的經理,才能理解真正的勞動科學。
泰羅的理論受到了當時的科學,特別是以牛頓定律為中心的物理學的深刻影響。牛頓的三大定律以及19世紀後期的熱力學原理,使人們通過對力和熱的精確分析,計算出機器運轉的最高效率並預測出任何複雜物質係統在遙遠未來的變化趨勢。因此,在泰羅以及當時的大多數人看來,隻要依靠若幹定律、規定和原理便能解決勞動中的組織和人組成的複雜係統的所有問題。
——摘自美國《商業周刊》雜誌
然而,現實世界是複雜而深刻的,隨著物理學的新發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使科學家認識到牛頓力學定律的局限性,越來越多的管理實踐也證明泰羅的“科學管理”越來越失去效力。自然界裏的物質係統和社會中的管理係統不僅不像時鍾那樣可以預見,而且像擲骰子碰運氣一樣具有偶然性,未來的發展像在黑暗中一樣混沌不清。
現實管理問題的複雜多變和矛盾不僅在管理實踐中直接表現出來,而且在各種揭示管理規律的學說和理論中也充分地體現出來。早期管理理論雖有古典學派、行為學派、管理科學學派之分,但從實質上來看,管理理論基本上是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以把人看作是“經濟人”或“機械人”為基礎的學說,如泰羅的“科學管理”,法約爾的“組織管理論”等等。這類學說強調組織和技術的作用,側重於采用等級製和專製式的管理方式,強調正式組織的作用,強調專業化、明確的分工、權力路線、職責範圍、紀律和服從等,以組織技術手段,對人們的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和控製,以達到組織目標。二是強調人的行為,把人看成是“社會人”的學說,如“人群關係論”,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等等。這些學說強調人群關係和工作集體的影響等,側重於采用參與製的民主管理方式,重視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強調自主,滿足職工的需求、欲望,以激勵、激發職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組織目標。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管理理論在上述發展的基礎上趨於多樣化,人們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對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管理學說,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和西裏爾·奧唐奈把這種情況形容為“熱帶的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