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美的舞台布景——布拉格老城廣場(下)(2 / 2)

布拉格雕塑家拉迪斯拉夫·沙倫是捷克新藝術運動的先鋒代表,也是多座胡斯雕像的設計雕塑家,老城廣場的胡斯紀念碑像無疑是他最傑出的作品。用深色青銅和花崗岩對應白沙岩,同時以水平方向的大型象征主義群雕對應高聳直立的巴洛克勝利柱。沙倫在胡斯腳下設計了一個正在哺乳的母親,與勝利柱上的聖母瑪麗亞對比鮮明:一個凡間,一個天上。不朽的藝術象征和永遠的宗教精神之間的對峙和較量,在此一覽無餘。

感受時空轉換

坐在老城廣場街邊的露天咖啡館,感受時空轉換。一排排風格迥異的古老房屋,那些有趣的門飾“紅蝦”、“藍鵝”、“金獅”等巴洛克風格山牆,以及上麵飄逸的手寫數字,是18世紀前後布拉格特殊門牌號碼的生動曆史佐證。1770年,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發布一項法令,在波希米亞和奧地利各地統一房屋編號,以方便因征兵而建立的戶籍登記製度。由戶籍官員逐個街區調查並注冊後,產生第一批門牌號碼。紅牌標明建造時注冊的序號,藍牌是現時街道上的排序編號。以城市最早曆史區為起點,如現在城堡區紅、藍兩塊都是1號街牌。如果看見兩個數字之間相隔甚遠,例如50號和51號之間有96號,就是因為96號是後來的新建築的原因。

老城廣場北麵的聖·尼古拉教堂是老城廣場上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布拉格巴洛克教堂經典之一,1735年,在原先哥特式教堂舊址上建造而成。教堂外觀白牆青頂,色彩對比強烈,內部看似簡約卻華麗輝煌。

如今,這座教堂裏常年舉辦音樂會。在一幅幅生動的舊約故事彩色壁畫神秘氛圍中,坐在明亮剔透的水晶燈下,聆聽一場用那架音色依舊的古老管風琴演奏的巴赫C大調托卡塔,暫且為心靈找一處憩息港灣,任塵世中倦怠的思緒輕舞飛揚。緊靠聖·尼古拉教堂有一小塊被稱作“卡夫卡廣場”的空地。卡夫卡的出生屋在1897年毀於火災,現在市政廳街5號的故居隻保留了舊時山牆,這座1902年翻建的房屋,也是布拉格第一家卡夫卡紀念館。街口轉角牆上卡夫卡的銅像一如既往冷峻沉默。

夜幕降臨,幸運的你還可以看見頭戴灰色禮帽、身披一襲黑色大氅的點燈人,他舉著細長引火棒,逐一點亮老城廣場四周的煤氣街燈。燭台式的綠色燈座如同手臂一般托住溫暖的光暈。恍惚中,你會以為走進了狄更斯的小說之中。

深不可測的夜空下,歡樂的孩子們躍躍欲試,都想當一次穿越古今的點燈人。從1847年布拉格最早出現200盞煤氣街燈開始,到1985年4月布拉格城堡最後的煤氣街燈被電燈取代,那裏一直都使用煤氣燈照明。2002年,為與周圍氛圍相對應,布拉格老城區,尤其是老城廣場周圍的大多數街巷,先後換上古老的煤氣街燈。

浮世變遷

伏爾塔瓦河邊柳絲輕揚,複活節到來之際,老城廣場也從冗長沉睡的寒冬蘇醒,活力無限。享受著每一縷春陽的溫暖,人們沉浸在傳統節日的歡樂氣氛中。廣場集市上玻璃工匠須臾之間吹製出奇彩玻璃器皿,火爐邊汗流浹背的藝術家幾下鐵錘敲出神態各異的走獸飛禽。身著鮮豔民族服裝的男女青年如彩蝶翩飛,在廣場上隨樂起舞,雙雙對對旋出“布拉格之春”的前奏。

每年5月12日,是捷克民族音樂之父斯美塔納的忌日,持續3周的著名國際音樂節“布拉格之春”也隨即展開。

盛夏,老城廣場變身為露天舞台,此處經常舉辦爵士音樂晚會。廣場上擠滿來自世界各地熱情洋溢的觀眾,不知道舞台後的胡斯是否也能感受到7月晚風中音樂的激揚和悠遠。或許,最適宜遊覽布拉格的季節還是在晚秋初冬。此時的布拉格老城廣場,遊人寥寥,四周寂靜,是人們編織想象的最好契機。

其實,無論在歐洲被稱為“東方巴黎”,還是“北方羅馬”,布拉格就是布拉格,無可媲美,不可複製。老城廣場周邊的街廊收藏了道不盡、說不完的故事。正義和邪惡的主角,謊言和真理的道具,不停轉換,周而複始,亦幻亦真。

唯一不變的,是布拉格精神,也是老城廣場這個曆史大舞台上最美的布景。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