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你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殺蔡伯父?”敢在王允麵前叫他老頭的也就隻有蕭一一人了,王允看著他興師問罪的樣子,無奈道,“伯喈乃是董卓之亂的起源,如果不殺,朝中多有不服呀。”
“廢話,蔡伯父招董卓入京可是為了自己?就算有錯也隻是好心辦壞事。何必要殺頭如此嚴重。”
“老夫也是如此對伯喈說的,可他卻道,京師初定當以重典震懾群賊。”
“你說什麼?蔡伯父自己要死?”……
天牢死囚,蔡邕端坐在牢中,“是逸山嗎?”
“是,小子來看蔡伯父了。”蕭一恭敬的對著蔡邕的身影一行禮。
“逸山和你伯父吵架了吧?嗬嗬,不要以為蔡伯父在這牢中就什麼都不知道。”
“蔡伯父明見,小子想問,為何您要舍生求死呢?”
“逸山可知,如果有人身受刀傷而未及救治,傷口潰爛,此時要救此人當如何?”
“當挖去爛肉,以藥敷之,方可有治愈之機。”
“嗬嗬,不曾想逸山連醫道也知之如此。那逸山你能保證挖肉之時不傷及好肉嗎?”
“這個,……”蕭一明白這就是所謂政治,可真的發生在自己身邊人的身上時卻讓他無法忍受。 “挖肉之術隻是救人,怎麼能與現在之事相比。”
“現今朝廷就是那患傷之人,如果在挖去腐肉的過程中要有所犧牲,此人非老夫這個始作俑者莫屬。隻求漢室能此後一掃疾患,重現光輝歲月。”
俗話說,好言難勸該死的鬼,蔡邕一心求死盡忠,隻怕就算自己能說的天花亂墜也難動他心誌。“伯父若走了,那蔡小姐當如何處世?”
“這個……我倒要麻煩逸山幫老夫一個小忙。”
“請蔡伯父盡管吩咐,但有小子能辦到的一定照辦。”
“嗬嗬,你一定辦的到,我蔡氏在荊州還有一支族親,我想你護送昭姬去投奔親人,另外我有一好友名叫司馬德操,老夫有信一封煩你交托於他。你就此去吧。”
“是,小子遵命,蔡伯父,一路走好。”蕭一跪下對蔡邕磕了三個頭,起身毅然離開。
不久,蕭一回到司徒府帶著秀兒,不辭而別。王允知道蕭一心中有芥蒂,也不阻攔,任由著他離開了。
蕭一如何往荊州暫且不表,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四將上表求赦。王允不肯,李傕等人想要各自逃命,誰知一刀筆吏獻計,“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本部軍馬,以為董相報仇為名攻打洛陽。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先生,此言大善。不知先生姓名?”
“在下賈詡,字文和。”
李傕四人聽從賈詡之計,聚眾十餘萬,分作四路,殺奔洛陽而去。王允聽聞此訊,急忙找呂布來商量退敵之計。這時呂布才知道,蕭一已經離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