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認為,太平國到最後國庫非常空虛,埋藏財寶隻是外界的猜測,太平軍後期重要將領忠王李秀成在被湘軍抓捕後的口供證實,“國庫無存米”,“家內無存金銀”。
有一個法是,太平國埋起來的寶物讓曾家秘密刨走了,曾國藩的夫人由江寧(南京)返回湖南時,護送的船隻有多艘,外界猜測裝載的是刨出的太平國財寶。
曾國荃後來還讓人把王府燒了,據就是為了掩自己掘寶的罪行。清朝廷曾欲弄清真相,慈禧任命馬新貽為兩江總督,任務之一是密查太平國財寶的下落。
但不久馬新貽被人刺殺了,此事不了了之。曾氏始終不承認自己貪占了太平國的財寶。
所以太平國的寶藏一直就是個懸而未解的迷,無數人都想知道他到底是否存在,同時也有無數人在尋找它,可直到現在為止卻一直沒有任何一件寶物現世。
袁複禮緩緩的將關於太平國寶藏的傳言了一遍,當聽到洪秀全的王冠和金項鏈都重達8斤,碗筷、浴盆、馬桶、夜壺等也是用黃金打造之後,所有人都露出迷茫之色。
除了讀過書的馬樹仁,丁大山這個貧農出身土鱉,可以連八塊大洋在一起是啥樣子都不知道,更不用8斤黃金是個什麼概念了。
“能起出來麼?”猶豫良久,馬樹仁才聲音有些幹澀的問了出來。
“起出來問題並不大,但是現在那周圍一直有鬼子守著,隻怕我們一動鬼子立刻就會查覺。”袁複禮的神色有些黯然,應該是想起因為這批寶藏死去的學生張鬆林了吧。
“我認為沒有起出來的必要。”一直沒有話的秦漢突然道。
“為什麼?”這麼大的一件事情,事關一個國之寶藏,讓馬樹仁不得不慎重,丁大山和袁複禮也是一臉的鄭重等著秦漢明原因。
沉默了大概兩、三分鍾,秦漢組織了一下語言道:“寶藏的大體位置鬼子已經知道,這麼大一批寶藏無論如何鬼子都不可能看著我們吞下去。”
見眾人點頭同意自己的觀點,秦漢接著道:“那麼如果我們想要起出這批寶藏就勢必和鬼子的6師團對上。”
秦漢的理由很充分,如果現在要起出這批寶藏隻會讓鬼子更加敏感,甚至會不惜一切代價來取得這批寶藏。
而綏遠這塊地方,除了獨立團可以沒有其它有組織的抗日隊伍。而缺少支援,四麵八方全是鬼子的獨立團,根本無力阻止鬼子的動作。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件事情淡化下去,不去剌激鬼子敏感的神經。
更何況如果現在和鬼子6師團對陣,獨立團如果打輸了,一切皆休,如果打贏了……,起不起這批寶藏還有意義麼?
秦漢緩緩將自己的想法慢慢出來,聽的眾人不住點頭,最後一致決定寶藏還是讓它繼續埋藏下去,待到將來解放了由國家出麵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