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目前我國雜交水稻在海外的播種麵積已超過7800萬畝,國內更是達到兩億畝以上。
新種子法即將出台,國家史無前例地將種業提升到“戰略性基礎性”的高度。業內人士認為,包括雜交水稻在內的商業化育種和種子企業都將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但要想真正與國際種業巨頭抗衡,還需邁過多道關坎。
國家戰略帶來種業“黃金時代”
“目前國家已經明確種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可以說,我國的種業發展正迎來自己的黃金時期。”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自2011年以來,國務院已連續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和《關於深化種業體製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等文件,這些文件不僅指明我國未來種業發展的大方向,同時也更加明確種業企業是商業化育種的主體地位,將加以大力扶持。
首先是推動企業進行兼並重組,並在研發能力、資本能力、固定資產和技術水平等方麵大幅提高準入門檻。
馬淑萍介紹說,目前全國種子企業已由2011年的8700多家減少到5200家。以經營雜交水稻的企業為例,其注冊資本從過去的500萬元提高到現在的3000萬元:“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注冊資本則由3000萬元提高到1億元,且固定資產要在5000萬元以上。我國種業領域“小多亂雜”和產能過剩的局麵將得到初步遏製。此外,國家還通過項目扶持、建立綠色通道、減免企業所得稅等方式支持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體係。2013年國家共免征種子企業所得稅6.5億元。
其次是加強種子基地建設,提高供種保障能力。馬淑萍說,目前我國共劃定了西北、西南和海南三大製種片區,其中尤以海南省最為重要。海南省擬規劃5萬畝的製種核心保護區,農業部還在全國範圍內認定了52個製種大縣,其中28個為水稻製種大縣,其製種數量占到全國總量的55%。另外,國家還認定了湖南懷化、江蘇鹽城、新疆昌吉、甘肅張掖、四川綿陽等5個製種大市。目前,農業部和財政部正在積極商討對這些縣市進行“製種大縣(市)獎勵”。
第三是明確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分工。馬淑萍表示,除對科研院所加大公益性基礎性研究的投入外,國家還明確了企業作為商業化育種的主體地位,並建立種業科技成果轉讓公共交易平台,製定交易管理辦法,保護企業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
全國人大農委法案室副主任張福貴向本刊記者介紹說,備受關注的新種子法草案已完成,有望在2015年年底正式出台。“種子法的修訂堅持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新品種保護,強化國家對育種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堅持市場化並扶持種子企業和保障種業安全等幾大原則。”張福貴表示,國家以立法形式鼓勵種子企業創新和確保其市場主體地位,目的就在於增強我國種業企業的實力,達到“抵禦外敵”的目的。
亟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我國一直是農作物種子資源大國,也是很多作物的起源地,共保存有340種作物44萬份的資源,排名世界第二。但我國優質種子資源流失現象也十分嚴重;目前我國種業前十強企業的市場總份額在全球僅占0.8%。造成上述局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國雜交水稻在國際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比較落後。
“在中國境內培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要想在國外申請品種權,目前還沒有一條暢通的正規渠道。而我國許多單位與國外的合作又在進行,大多數水稻品種可在生態環境相同的國家直接應用。如果不在當地國申請品種保護,中國將很快失去市場競爭力。”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識產權辦主任萬宜珍不無擔憂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