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管理步驟不到位,裏裏外外無頭緒(1)(1 / 3)

過不了管理這一關,就辦不好公司,甚至會毀了公司。

搞管理,就是要能把上上下下協調好,不讓太忙的人忙死、不忙的人閑得不知適幹什麼,更主要的是能把各種潛在的矛盾和衝突化解掉,使公司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人人都願意出力氣。隻有高質量的管理,才能帶來高效益。過不了管理這一關,就辦不好公司,甚至會毀了公司。管理是要技巧和步驟的,隻有你心中想的清晰,才能做起來有條有理,寬嚴結合、舒緩結合、進退結合,讓每一個具體工作環節都能得到落實,不至於產生脫節現象。

多抓效益是正確的選擇

很顯然,多抓效益是公司管理工作的正確選擇。私營公司老板之所以要重管理,是因為管理的本質在於效益,故有“效益管理”的說法。先看例子:

羅克海先生,是飛利浦台灣私營公司一家工廠第一任總私營公司老板。

當羅克海先生從荷蘭飛到新竹科學園區,走馬上任該工廠總私營公司老板的時候,他所麵對的,是每個私營公司老板人的考驗:新流程、新產品、沒有經驗的工人、變化快速的市場、工廠建造期間還經曆6次台風。

結果,工廠不但比原定的18個月早半年完工,而且開工一年不到,就風風光光地慶祝第100萬個彩色顯像管的產出。

曾經天天工作超過十幾個小時的羅克海先生,現在不但可以“睡得安穩”,還有餘暇熱切地籌設新竹第一個遊艇俱樂部。

曾為工廠大小細節疲於奔命的羅克海,創出“效能管理”,幫他管理流程複雜的工廠。

這套方法不但讓荷蘭飛利浦總私營公司折服,決定今年起在全球飛利浦工廠推行,前來參觀的日本競爭對手,都細細問了內容,帶回去做參考。

“這個方法,其實隻是常識。”51歲的羅克海,努力用中文念“常識”。

他的辦公桌前,貼了一張中文寫的“常識”兩個字。

羅克海形容的常識,其實打破了過去求生產績效的模式。

一位私營公司老板曾經指出,過去用來評估生產表現的“良率”,是計算產出和合格產品的比例,大家忽略了其實產出和設備的最好效能還有一段距離。

效能管理結合設備利用率與良率的概念,簡化成一張清楚易懂的表,以設備完美運作時的效能為上限,從中區分出實際產出、直接良品、經過調整之良品等,並細分完美產能與實際產出間的落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就像從直升機上看事情,可以綜覽全局。”

羅克海指出,任何人要看這張表,就很清楚工廠的潛力在哪裏:目前做到什麼程度,哪裏出了問題。

有問題的部門,則再用同樣的表,分析為什麼出問題,進而提出改善計劃。

但不是充分發揮現有潛力來滿足了,還要不斷設法提升產官旨。

了解現狀與潛能的差距,也是激勵的動力。

效能表上標示了共同努力的目標,大家一起想,可以改進多少,怎麼改進,“百分之百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現在想的是(不能全能生產的)損失。”

效能表也提供討論所需的紮實數據及信息。

過去各部門講各部門的話,現在效能表提供了共同語言,現在大家“不是坐下來談差異,而是直接切入解決問題”。

效能表的產生及運作,電腦是不可缺的幕後功臣。

這家工廠的許多生產線,都可看見機器人規律地忙碌。不隻生產設備電腦化,連產品數量及品質,都整合起來。

透過產品上的電腦條碼,計算機器人的工作量,電腦係統可分秒掌握生產及運作情況,並告知異常狀況。

即使是夜裏10點,已下班在家的羅克海,隻要打開書房的電腦,熒屏上立即顯示全廠的設備圖。

如果哪個設備出現紅點,隻要按幾下鼠標,電腦即顯示故障原因,羅克海隻需撥通電話,便很快掌握狀況,不必在冷風颼颼的夜裏開車進工廠。

發展出效能表,和羅克海的背景有關。

“我被訓練得不看見全部的地平線應當安全,因為危險可能從任何地方來。”

羅克海說,效能表就兼有綜覽全局、掌握細節、目標明確的優點。

台灣飛利浦公關私營公司老板指出,從爭取戴明獎(全球最高榮譽的私營公司管理獎)開始,飛利浦就建立一種管理精神、透明化、數據化。

而效能表將生產活動數據化,並讓員工共享這些信息,對提高生產效率,幫助極大。

看著效能表紀錄,羅克海安慰地說,平均每兩個半月,產出會往上跳一級:“就像在高速公路開車,一檔一檔換上去,現在就要衝刺了。”

做事情若沒有效率,則所付出的努力將沒有成效,因此私營公司的經營與管理也要講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