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靠品牌向社會說話,因此品牌的質量尤為關鍵。也許你的產品質量不過關,能過了大年三十,卻過不了十五,肯定會今天有人買明天無人瞧。
公司要靠品牌向社會說話,因此品牌的質量尤為關鍵。也許你的產品質量不過關,能過了大年三十,卻過不了十五,肯定會今天有人買明天無人瞧。因為誰也不願意受騙上當,買個不能用的東西擺在家裏。
要提高品牌質量,必須在任何一個細節的生產環節上都當作大事來對待,不能馬虎,更不能抱僥幸心理。
沒有品牌,就開不出門麵
占市場要靠品牌。名牌產品具有獨特的市場優勢,消費者購買此產品往往是慕名而買。名牌產品在市場上能起到良好的名牌“效應”。名牌產品的聲譽是公司的無形資產,這種無形資產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往往使有形資產相形見細。因此,公司應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創名牌,保名牌,使消費者產生對產品的信賴,這是公司的經營重心之所在。
任何名牌都不是天生的,不是產品一上市就享有好的聲譽。每一個名牌產品的誕生,無一不是公司多年苦心經營的豐碩成果,無一不是公司刻意創新的結晶。諸如市場上曾有的三大名牌自行車、八大名酒、十八種名牌香煙、桑塔納汽車、奔馳牌豪華轎車等等,均屬此例。
縱觀名牌產品的成長過程,名牌產品之所以聲名大振、獨霸市場,無不是對產品精益求精、刻意進取而博得廣大消費者和用戶的偏愛和青睞的必然結果。這種結果雖然使任何競爭者都垂涎欲滴,但都望塵莫及、深表折服。因為名牌的形成是以公司為創名牌付出辛勤汗水,努力開發,好中求好,甚至以幾代人的努力為代價、為前提的。雖然有些產品一鳴驚人,大出意料,似乎偶然,然而,卻是刻意創新的必然“正果”。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名牌不是常青樹,可以四季常青,隨著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以質量求生存的競爭浪潮的出現,名牌成為雜牌的可能和機率已大大提高。名牌的名已經不僅僅取決於維持產品已有的質量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公司能否銳意進取,不斷創新,使質量更上一層樓。很多名牌產品的相繼落後,淪為雜牌,甚至倒牌就是證據。
如某市卷煙廠生產的“大光牌”香煙就曾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因其鬆緊適度,香味醇厚,燃燒完全,色澤純正而得到廣大消費者的信任,成為一些家庭接待客人的必備佳品。但是,“大光煙”成名之後,公司忙於批量生產,迷信於“名牌效應”,結果,產品質量下降,消費者再也不吸“大光”,“大光”已成為低檔貨的代名詞,產品積壓逾萬箱。名牌煙終於淪為雜牌,甚至在地攤上舍本處理也無人問津。名牌向雜牌的淪落。給公司帶來了嚴重的雜牌效應。公司雖然利用各種手段努力改進質量,甚至搞了“品嚐”推銷,利用新聞媒介大力宣傳,企圖挽回公司產品聲譽,但都無濟於事,“大光牌”終於倒了。公司不得不改換門庭,相繼推出其他幾種優質產品,但由於“大光”的倒牌帶來了嚴重的負效應,損壞了公司聲譽,致使優質產品也成為雜牌,公司“門前冷落車馬稀”,至今門可羅雀。與此相反,張家口卷煙廠原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隻生產“官廳”、“大境門”等丙級煙,效益平平,自從80年代中期後,公司勵精圖治,鏡意進取,進口了美國先進卷煙設備,並一反過去隻生產烤煙型香煙的曆史,開始生產混合型香煙,先後推出“北戴河”、“迎賓”等新型品種,又研製了“發彩”等優質香煙,從而使一個小廠終於躍居“國家二級公司”,公司的產品供不應球,成了“二名牌”,深受顧客喜愛。
通過以上例證的正反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公司要求得發展,必須從產品質量上下功夫,不斷用產品質量的提高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樣產品才能由雜牌成為名牌,相反,如果隻抱著“名牌”而沾沾自喜,忘記了進取創新是公司的生命,那結果隻能是由“名牌”變為“雜牌”。事實說明,創名牌難,保名牌更難。
雜牌是名牌的襯托,沒有雜牌,就無所謂名牌。名牌如不革新發展也會淪為雜牌,雜牌不斷進取可以成為名牌,關鍵在於如何去開發新產品,使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創造出產品的特色,博得消費者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