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再大再強的企業也會遭遇危機,甚至衰亡,這並不足為奇。今天,企業遭遇危機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一個企業即使曾經取得成功與輝煌,但決不可一勞永逸,而要增加危機意識,時刻保持警惕,絲毫不能懈怠與麻痹,否則下一個失敗者將會是自己。
比爾·蓋茨反複向他的員工強調,今天,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發生危機,都需要危機管理,微軟也不例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不確定因素的增加,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多年來,微軟一直在計算機行業中處於領導地位。除了分析頭腦和超然的經營態度之外,比爾·蓋茨對危機的判斷力也十分敏銳,這一點是他在創業路上鍛煉出來的。有些人對危機避之唯恐不及,因此遇事容易遲疑不決,從而坐失良機。比爾·蓋茨深知計算機這一行業瞬息萬變,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行動。他深知危機和報酬總是密切相關的。
比爾·蓋茨曾說過:“開公司需要投入極大的心力,你若要開公司,就要克服對危機的恐懼感。另外,我認為沒有必要一走上社會就創業,應首先為別人工作,跟別人學習怎麼做事還是有許多好處的。我們的情況是保羅·艾倫和我那時怕別人趕在前頭,結果看來我們那時其實可以再等上一年。實際上一開始進展就有點慢,但我們那時隻覺得趕快有個基礎對我們非常重要。”“當時我非常興奮,全然不知危險。那時我是真有可能破產,但我也有一身技能,這會讓我容易找到工作,而不至於失業以後就被活活餓死。而且,隻要我開口,我的父母也肯定會幫助我的。”
IT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討伐運動正如火如荼。有人說已聽到了微軟帝國的喪鍾。當然,壟斷官司並不是鍾聲的唯一來源。眾多的跡象表明,微軟更多的是掉進了自己挖掘的陷阱中,而且過去的成績正一點一點地變成自己不能承受之重的包袱。
1991年初,比爾·蓋茨向公司主要的董事們分發了一份公司發展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從頭到尾都流露著他慣有的思想特征:既有勇往直前的氣概,又充滿深深的憂慮。他在曆數微軟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詳盡地分析了公司在各個領域中麵臨的壓力與危機。
當時微軟在網絡通信等方麵還遠遠落後於網威公司,對這個巨大的市場鞭長莫及。一些善於攻占市場的軟件開發商,正千方百計地圍堵微軟,成為微軟不可小覷的勁敵。
與蘋果公司的法律糾紛還在曠日持久地繼續下去,這給微軟帶來不小的麻煩。危機之一,首先是公司的產品。它們是微軟財富的來源,也是微軟噩夢的源頭。就安全性而言,微軟臭名昭著的軟件質量問題仍在惡化。無論是Windows操作係統,還是Office、IE等主要應用軟件,缺陷和安全漏洞比比皆是。作為個人用戶,尚可容忍,但是當公司、國家乃至全球基礎設施都越來越依賴微軟的產品時,其安全性和兼容性問題就格外嚴峻。如此下去,也許不至於會發布禁令,封殺微軟產品,但也不可能容忍其繼續惡化下去。
危機之二,價格。1997年計算機硬件價格大幅下滑,微軟還在一如既往地提升價格。1997年,1000美元以下PC已占銷量的21%,1998年可達31%。1999年,主流PC廠商會將PC底價拉至399美元。這時,平均售價為42.5~60美元的Windows操作係統的價格將顯得日漸突兀。而占公司收入40%的Office,平均價格為295美元,更成了“龐然大物”。為微軟帶來滾滾利潤的舊有價格模式麵臨挑戰。
危機之三,微軟當年的手下敗將太陽公司、甲骨文公司、IBM等依然生龍活虎。例如,微軟最得意的戰績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擊敗IBM成為頭號軟件廠商,並且置OS/2於死地。可是微軟並沒有廢掉這巨無霸的功力,它巨大的力量依然存在,而且正迅速恢複體力。IBM最大的報複就是承諾要將Java造就成未來IT業頭等重要的軟件。微軟將為過去的勝利付出更大的代價。長期以來,與共同控製PC業走向的盟友——因特爾的姻緣破裂已無可挽回。Java、Linux、UNIX、HPC等諸多“第三者”的插足,使“離婚”成為雙方唯一的選擇。目前,因特爾對微軟的依賴多於微軟對因特爾的需要,但最後一位盟友的離去,將是微軟精神上的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