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如何脫離京城呢?這個問題讓葉言很是傷神。
葉言最初是想拿著這百兩黃金到中常侍張讓那裏捐一個官的,可仔細一想,這麼做十分不妥,如果他是貧民子弟或者商賈之子的話這樣還好說。
但他都不是,他老師是在士林中德高望重的大儒,父親是當朝二品大員,他又是徐州城中有名的才子。
如果他這麼做的話,不禁給自己師傅臉上抹黑,更是在自己以後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汙跡。
倘若有一天自己功成名就了,他人翻出這舊賬,不僅自己臉上無光,自己的家人及好友也會受其影響,所以葉言是絕不能做這令人恥笑的事。
雖然此路行不通,並不代表著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了,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
葉言記得曾有一位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隻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對於這句話葉言非常認可。
葉言想起自己每次去師父府上時,師父都會將自己的名帖交給自己一份,以前葉言還很好奇這到底有什麼用,可如今葉言算是明白了。
出門在外自己師父的名帖可算得上是一個金字招牌,找人幫忙時把自己老師的名帖一亮,不看僧麵看佛麵,他人總會伸出幾分援手。
但這名貼也不是隨便就用的,自然得慎重之極,想到這裏,葉言就更是感激自己的老師,原來無形中他竟然為自己做了這麼多事。
葉言已經想好了,自己在徐州還是有一點名氣的,憑借自己的名氣,在尋找一位出名的大儒為自己背書,應該能求取一個不錯的官位。
不說太高,最起碼一個縣令的職位還是跑不掉的,其實做什麼官葉言是無所謂的,隻要能出京葉言就很滿足了。
但目前的問題是該向誰來求取幫助呢,自己老師在朝中做官的好友還是挺多的,這讓葉言有些躊躇不決。
………
葉言仔細思慮過後還是選擇了蔡邕,雖然盧植和自己的師傅關係最好,但葉言就是想選擇蔡邕,他也說不上來為什麼。
蔡邕、字伯喈,陳留國人,當世大儒之一,為人通經史,善辭賦;最為出名的是他的隸書,其自創的“飛白體”在書法界自成一派,引得無數才子爭先模仿。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作為鄭玄好友的他,同樣也是醉心在學問上,但有一點不同的是蔡邕平生喜好藏書,家中古籍多達上萬卷。
而蔡邕最為出名的還是熹平四年的時候,他所著的《熹平石經》作為天下讀書人校訂文字的範本,自此一舉成名,邁入了當世大儒的行列!
葉言之所以對蔡邕這麼了解,完全是因為他的女兒蔡琰,聽聞蔡琰是京都有名的才女,很是了不起。
因為家中藏書眾多,又常日受父親的熏陶,蔡琰極其擅長文學和書法;而平時又比較喜歡音律,又彈得一手好琴,可以說是博學多才了。
可葉言關注的卻不是這些,聽聞蔡琰最為出名的是她的博聞強記,一本書籍看過三四遍後,差不多就能記在心中。
連葉言的老師都曾感歎蔡琰生錯了女兒身,倘若是個男子的話,葉言這些“螻蟻們”根本就是渣渣,根本沒有活路的!
葉言忽然有些明白了自己選擇蔡邕的原因,這樣的文藝女青年不正是他所向往的嘛,而如今他可謂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了對的角色,葉言突然有點想感謝三皇子了。
葉言感覺這蔡邕很是了不起,論名生,自己本身就是當世大儒;論才藝,琴藝在整個神州都是赫赫有名的,其自創的飛白體在書法界更是自成一派;
論教育子女,自己的女兒也是極其優秀;論為人,他溫文爾雅、知恩圖報。
這樣優秀的人,活該他這麼有名啊,葉言覺得這就是他以後應該學習的對象!
當然拜府同樣是需要禮物的,諾,這不土豪表哥送的百兩黃金,在葉言身上暖了這麼久,終於要派上用場了!
葉言拿著糜竺給自己的百兩黃金買了一些古籍的孤本後,就拿著自己老師的名帖來拜府了。
不愧為當世的雅士,其府邸給自己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進了蔡府後,葉言突然覺得自己家真像一個暴發戶。
話說自己的家族也是傳承已久,怎麼就沒有一些文化底蘊呢,葉言對此很是不解。
在蔡府下人的帶領下,葉言來到了蔡家的正廳,一進正廳就見一中年男子男子坐在首座。
中年男子一身月白項銀細花紋底錦服,大片的蓮花紋在白衣上若影若現;他有著一張如刀刻出來剛棱冷硬的容顏,雙眸閃耀著犀利的光芒晶瑩剔透;
烏發束著白色絲帶,腰間束一條白綾長穗絛,上係一塊羊脂白玉,葉言推測他年輕時絕對是個風流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