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話父母
在這裏,首先向各位看官隆重介紹我的兩位至親,不錯,那就是我的“發的兒”和“媽的兒”。
我的老媽叫劉珊,許多年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村靚妞,長長的麻花辮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清純女孩兒的標配。可惜現在已經慢慢絕跡了。
記得以前,老人們十分看中戶口,當然不是指現在北上廣一線城市戶口,與二三線城市戶口之間地域性的區別。
而是指你是城市戶口還是農業戶口,你可別小看這一點區別,它甚至關係著那一代人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軌跡。
現在坐下來回頭想想,真覺得那會兒挺有意思的,這也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產物。
當時在農村,許多年輕漂亮的丫頭們,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進城。
並且親身體驗一下,中國自產的第一代名車“一汽解放”牌大卡車,冒著濃濃黑煙從自己身邊呼嘯而過的快感。
如果換成在農村,能坐一次手扶拖拉機去趕趟集,都能回家向左鄰右舍炫耀上三五天,在那時不亞於現在坐奔馳開寶馬的感覺。
我老媽當然也是這批進城大軍中的一員。
那個年代的女孩兒為了能夠離開農村,留在城裏。什麼苦都能吃,什麼累都能受,什麼委屈都能忍。
當然光能吃苦受累也不行,這還需要有前提條件,要不在城裏有親戚,有關係。
要不就像我老媽這樣,天生麗質,長得幹淨大方,這也是一種資本。
剛進城,我老媽很幸運,在一個招待所,應聘到了一個收拾衛生的臨時工作。
那個時候所謂的招待所,就是指現在的賓館旅店之類的。
還聽說,這個招待所隸屬於一家國有大型的機械廠。猛一聽,感覺掛著國字頭,理當來頭不小。
我老媽憑借著勤勞肯幹,很快由起初的一個臨時工,變成了簽合同的正式工了。
在那年代,但凡能住的上招待所的,都不是普通老百姓。
一次偶然的機會,市總工會有個副主席叫陳萍,正巧趕上市裏開人代會,她就住在這個招待所裏。
經常能看見老媽在走廊拖地,擦玻璃,收拾房間衛生。當得知我老媽還是單身,又加上勤快,年輕,俊俏。
陳萍就打算把我老媽,介紹給她單位剛剛分配過來的一位大學生,他的名字叫李肖明,也就是我的老爸。
我老爸可是中國特殊時期過後,國家恢複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
在那個時期,別說什麼本碩博了。就是一全日製大專畢業生,你都是香餑餑,還沒等你出鍋,你就早被別人惦記上了。
換句話說,沒等你走出校門,工作就已經給你分配好了。
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講,就叫做按需分配,訂單培養。
我老爸在家排行最小,上麵還有兩個姐姐,家裏人自然最疼愛我爸,視為掌上明珠。
我的兩個姑姑,早早就下地幹活了,當然也沒念過什麼書。
唯獨我父親,家裏人什麼活兒都不讓他幹,隻讓他專心讀書。
我父親倒也爭氣,家裏沒錢買書,就借同學的課本,然後拿回家抄。晚上沒有電,就點煤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