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章 海青天查帳(2 / 2)

大明時期由於有不以言治罪的法則,政治風氣還是比較活躍的,大臣們的話公主不能無視。反看公主要施行政務,也得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這和其它朝代有著本質的區別。

海瑞又繼續明查暗訪,不僅在縣城,而且還深入鄉間,甚至到了隻有十幾戶人家的自然村。讓他驚訝的是,即使是非常偏僻的自然村,也有專門的衙門告示帖,上麵有衙門各種規定,各種福利。詢問得知,這是常智光專門設立的郵快,每鄉兩個人,任務就是張貼告示和報紙,每十天一次。告示的保養由當地的頭麵人物負責。

他還發現,常智光這名頭在安國比他想象的要響亮,調查了解,這種情況和其改善民生有著重大的關係。常智光在社會資源分配中,考慮到了方方麵麵的需要。強調主題是兩條,勞動者報酬,有勞動能力不參加勞動者,可餓死街頭。無勞動能力者,有最低保障。

在安國,勞動者也分了四等,最低等是懶惰勞動者,隻為明天飯菜忙碌的人,次等是苦力勞動者,再有是識字勞動者,最後是私企管理者。由於普及識字,苦力和識字即使同樣是耕種,也出現了區別。識字者可優先租借耕牛、工具。在農閑可到學堂接受產糧大戶老農的經驗指導。

在工場中,識字者和不識字者的工錢平均是三比一。海瑞還了解到,滿十歲童子未識百字,其父將優先供予勞役。由於進城務工人員增多,可耕種人均土地麵積增加,多渠道的錢財來源,農村比起以往更為富庶。另外還有衙門鼓勵開荒造田的政策扶持,提高低糧價,抑製高糧價……海瑞將要重點查詢的破壞國以農為本這一條劃掉。不僅沒破壞,而且農業大有發展。

海瑞本次來,戶部已經給他勾繪出重點。所查一切除了一條外,其他都屬子虛烏有之說。而這條就是……讀書人少了。識字人多,不代表讀書人也多。一是商業、工業節奏的加快,二是安國未有任何鼓勵舉子措施,三是國子監重點負責識字,四是印刷排版朝商業高利潤進化,五是枯澀難懂的文字在安國的銷量遠小於一本通俗小說。

科舉是朝廷選拔官員之重,而常智光身為狀元,本地學識廢弛。生員一體責罰,要說安國對常智光有意見的人,就是那些生員,還有幾名舉人。

海瑞拜見了國子監左右一問就得知,常智光動了手腳,成立了一個安國書院,把一幹古董全部扔了進去,而真正的國子監是連論語都解釋不清楚的人,而他們日常工作就是教導人識字,還有研究發揚雜科,但這些人的俸祿竟然是安國書院人俸祿的三倍之多,其中有兩人因為授課出色,竟然達到五倍之巨,甚至都超過了正三品官員的俸祿。

海瑞是很公正的人,他把安國見識的彙總非常詳細的報到了戶部,戶部在第二天朝會前就把這份上表遞程了內閣,而後內閣再遞到了公主那。

少宰於世昌道:“公主,海大人道,據他所查,有三成的生員放棄了續讀,而本地這兩年的生員資曆僅僅多了八人,這是大明極為罕見之事。”

朱玉問:“國子監怎麼沒有上報?”

“回公主,上麵說的清楚。國子監有人報到了州裏,州裏也派人來詢問,但沒有下文。”

“本宮就奇怪一件事,這常智光不是鼓勵人識字嗎?怎麼反落個廢大明根基的罪名?”

首輔張居正在一邊道:“回公主,常大人是重字不重文。朝廷選仕是選文不選字。臣看常大人出發點雖好,但有些急功冒進。”

“恩!”朱玉點點頭問:“那你們的意思是?”

“不如換任知縣。保定刺史一職恰有空缺。”

“正五品?不準,本宮說過其三年不得升遷,這麼快就反悔,天下人會如何議論。”

刑部尚書王德新道:“首輔的意思是,這常智光得挪個位置,大臣們都是科舉出身,現在都在議論著呢。常大人報紙辦的好,不如就調回京城,公主也可以當天就看見最新消息。”

“恩,讓本宮考慮考慮,你們上個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