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小劇場(2 / 2)

柳岩奇怪的道:“怎麼,他很有名嗎?我為什麼要聽過他的名字?”說著瞪大眼睛看著孫立人,旁邊的賀霜笑著接到:“我一見麵就認出來啦,葉梓,你們家慕容風是不是就是那個大富豪啊?”葉梓笑著看了慕容風一眼,回答道:“應該是吧。”

柳岩後知後覺的道:“哦……,我想起來了,前一段時間有個綁架案,涉案富豪好像是叫慕容什麼的,後來還捐給海澱分局2000萬,……不會就是你吧?”

被她的大眼睛瞪著看,慕容風苦笑道:“這麼倒黴的事就別提了吧,我不過是個普通的生意人。”他很喜歡當年拍《奮鬥青春》裏許誌森的話:人生就是生意。

雖然葉梓一直沒有出現的男朋友是慕容風這件事讓幾人很是驚訝,但畢竟他們之間沒有什麼利益關係。純粹是因為都熱愛話劇才相識的,很快就恢複了正常,討論起劇本和表演技巧來。

在聽到葉梓說起自己喜歡話劇還是因為慕容風在大學時演出話劇的影響後,大家與慕容風地一點隔閡也消失了,既然都是同樣懂話劇的人,共同語言自然很多。

聊著聊著。慕容風無意中問到稻草人工作室為什麼選擇在這個胡同裏的小劇場演出時,來工作室時間最長的孫立人了解最多,簡單介紹了幾句。

原來稻草人工作室就是由蓬蒿劇場的老板組建的,而蓬蒿劇場是京城地第一家民營小劇場,因為是個人創辦的,所以沒有太多的經費,而且營收也低,不得已將旁邊的幾間作為咖啡館,來保持日常的盈利。而稻草人工作室的演出。自然也放在了這裏。

說到這裏,孫立人指著外麵走進來的一人笑道:“那就是我們的老板,李想。”

慕容風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個年近50地一張“大叔”的臉龐,但銀絲邊眼鏡、微微泛白卻梳的一絲不苟地頭發,褐色的條絨西裝,卻讓他渾身上下充滿著一股嚴謹卻蘊含藝術感的獨特氣息。

李想也看到了幾人,笑嗬嗬的走過來打招呼,聽說慕容風是葉梓的男朋友,還與慕容風握手,笑稱葉梓是個不錯的話劇演員,可惜工作太忙。不能常常過來演出。

慕容風邀請李想一起坐下聊,他也不推辭,笑嗬嗬的坐了下來。

這是一顆有著年輕的心靈的老人。

慕容風很感興趣他對這種小劇場地構思,在聽孫立人說到的經營收入問題時,便有了一些想法,很想和李想好好聊聊。

李想對這個問題也是頗為感觸,他告訴慕容風,他創辦這個蓬蒿劇場的夢想是讓更多的普通人能夠進到劇場,感受話劇。

“紐約的百老彙、外百老彙、外外百老彙加起來有一千多個小劇場。倫敦、巴黎、東京也有近千個小劇場。而同樣為國家文化中心的大都市。北京能對外常年正式演出的大小劇場隻有20幾個。”

“人家的劇場多我們上千個,一年下來上演的劇目就多我們幾萬部,觀看戲劇地人次就多我們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戲劇的終極關懷是文學關懷和人性關懷,沒有觀眾,話劇的意義也就少了很多,不能隻是專業人士和熱愛藝術的人才去觀看話劇,它應該更平民,更親切!”

話雖然這麼講,李想還是談到了一些難處。

小劇場在發達國家擔負著90以上的演出產品供給。它長於提供低票價、多樣性的觀演體驗。但由於座位數量少。票房收入低,其經營。一是靠有社會責任感的經營者的努力,二是靠政府和社會公益組織的支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地台灣、香港地區),政府都把小劇場歸為非營利機構,在稅收、補貼、獎勵等方麵有完備地扶持政策,以促進演出產業的蓬勃發展,並帶動了更多相關產業地繁榮。

而國內目前卻沒有這樣的政策,所以李想想要推廣小劇場的難度很大,目前僅僅是蓬蒿劇場因為位於中戲旁邊,圈內人知道的很多,所以還算經營的不錯,但卻也沒有能力將這種小劇場的形式推廣開。慕容風聽到這裏,心裏忽然有了一點想法。

這種咖啡館與小劇場結合的方式其實非常有創意,除了平時沒有演出時可以通過運營咖啡館獲得收入之外,在演出之餘,還提供了一個觀眾互相交流的空間,其實這種藝術人群的聚集場所,並不比星巴克那種商務人士聚集的場所市場潛力小。

因為,所有的人都有藝術的夢,都渴望有一個放鬆精神的空間。

如果能投資蓬蒿,將它的模式搞成連鎖的形式,一方麵可以推廣小劇場和話劇藝術,另一方麵,這又是一個星巴克、上島咖啡模式的好項目!

在葉梓和其他幾人熱烈的探討今天晚上的演出時,慕容風笑著對李想道:“李先生,我們換個安靜的地方詳細談談好嗎?”

網為您提供閱讀,請牢記我們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