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鴨外交”助陣中美建交
與法國一樣有著豐富美食的中國,同樣擅長“美食外交”。前總理周恩來就曾以“烤鴨外交”和“茅台外交”著稱。
1971年7月,美國總統尼克鬆的特使、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取道巴基斯坦秘密到達北京,與周恩來舉行秘密會談。按尼克鬆的話說,是“探索同中國人和解的可能性”。這次訪問中,一頓北京烤鴨,也無意中幫了大忙。
基辛格這一“瞞天過海”的行動讓他隻能在北京逗留48小時。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回憶稱,中方隻安排了兩場正式談判,加起來僅有13個小時的會談時間。如此短的時間內,敲定一個如此重大的決定,對中美雙方都是巨大的挑戰。
7月10日上午參觀完故宮後,基辛格來到人民大會堂,出席在這裏舉行的會談。會談之初,由於雙方互不摸底,談話都非常謹慎,神經高度緊張。到了中午,會談仍沒有取得一致意見。這時,周恩來話鋒一轉:“我們不如先吃飯,烤鴨要涼了。”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公共與事務學院副教授鄭華在論文《基辛格秘密訪華成功原因探析》裏提到:這頓午飯給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給尼克鬆的報告中著墨寫道:“中國飲食源於傳統文化、精心手工烹製、用餐環境清新、盛宴菜式繁多、酸甜搭配得當。美餐之後,雖有心滿意足之感,卻無絲毫厭膩之心。”
在吃過精美的北京烤鴨之後,周恩來帶領基辛格等人參觀製作北京烤鴨的操作間,並描述做烤鴨時用的果木。
這天下午的會談取得了成功。周恩來和基辛格最終敲定了尼克鬆總統訪華的細節。7月15日,中美雙方同時發布了尼克鬆訪華的消息。
基辛格大概是第一個品嚐烤鴨的美國政客,“隻要給我來一份北京烤鴨,我願意簽署任何文件。”這句他後來的名言傳誦一時。
有時候,招待不周則會帶來麻煩。
1965年,西哈努克宣布柬埔寨與美國斷交。小國柬埔寨之所以敢於叫板美國,源於西哈努克1953年訪美時遭受的冷遇。當時,西哈努克為爭取柬埔寨獨立,前往美國求助,美國國務院居然建議他把訪問中的空餘時間消耗在馬戲團裏。在整個訪問期間,艾森豪威爾甚至沒能為他安排一次國宴,他深感美國人並不尊重他和他的國家。
1956年,西哈努克開始他的第一次中國之旅,在中國受到的禮遇使他終生信任中國,最終在中國安享晚年。
美國政府2007年解密的一份文件顯示,上世紀60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對西哈努克的政治轉向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西哈努克個人對美國的負麵態度是柬埔寨外交轉向的重要原因,這也許更甚於他對整個東南亞局勢的判斷所產生的影響。
“美食外交”進入課堂
放眼世界政壇,美食外交的例子不勝枚舉,2010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問美國,與奧巴馬在白宮舉行會談。會談結束後,兩人同車離開白宮。在華盛頓市郊的雷氏漢堡店,兩位國家元首點了芝士漢堡包、薯條和飲料,麵對麵坐下,一邊聊天一邊嚼著漢堡。
此舉被稱為奧巴馬的“漢堡外交”。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裏也深諳“美食外交”的重要性,她摒棄美國國務院用高檔法國菜招待客人的傳統,改用來賓的家鄉菜來招待特殊要客。習近平2012年2月訪美時,美國國務院禮賓司司長馬歇爾就召來美籍華裔大廚蔡明昊,炮製了融入美國元素的八寶飯,輔以薑汁的瑞士甜菜。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更推出一項新課程:美食外交。這項課程的目的是通過烹飪角度更好地學習國際關係。新課程的教師門德爾鬆·弗曼是美國國際衝突問題的專家,他認為,“美食應當作為一種工具,來促進國家間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盡管能改善甚至彌補關係,但資深外交人士也表示,美食的作用有限。在外交“戰場”,美食隻能是開胃酒、潤滑劑,無法取代“刀光劍影”的外交斡旋。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是,決定國際關係走向的永遠是國家利益,無論美食多麼誘人,也不可能改變各國的立場。正如同,安倍晉三招待奧巴馬吃了全日本最好吃的壽司,卻堅持不在TPP談判協議的問題上妥協;而無論奧巴馬和梅德韋傑夫吃漢堡的時候看起來有多麼“親密”,克裏米亞危機一出,兩人也隻能各奔東西。(花小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