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水員索南次旺的忙碌夏季
鄉土之音
作者:紮洛
囊色林村位於西藏最大的河流雅魯藏布江南岸,現屬山南地區紮囊縣紮其鄉。這裏是西藏最古老的農業地區,千百年來當地人以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為生。然而,缺少灌溉用水的問題長期困擾著囊色林的村民。氣候幹旱的年份,他們賴以灌溉的山泉水幹涸斷流,糧食生產就麵臨著嚴峻的威脅。實際上,囊色林村距離雅魯藏布江隻有5公裏,村民每天都望得見滔滔東流的江水,然而村子坐落在南岸的山坡上,農田明顯高出河麵,村民沒有能力引水上山。20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針對當地缺水現狀,在村裏打了機井,以解決幹旱時的缺水困難。然而,這些舉措仍並未能完全消除缺水帶來的各種問題。如何合理有序地利用山泉水源、確保農業生產的安全,是村莊事務中的重點。調研組在村子裏采訪了專門負責農田灌溉的管水員索南次旺,從他忙碌的夏季生活,我們可以看到今天西藏農村的真實生活的一個側麵。
我叫索南次旺,今年42歲,我的妻子南噶,45歲。民主改革之前,我們村屬於囊色林莊園,不過我們家屬於米賽(mi-ser)家庭,也就是平民家庭,自己有地,並非莊園的農奴。
我小時候上過三年小學,13歲時父母去世便輟學了。24歲時自由戀愛,建立了家庭。我們這裏沒有請媒人說媒的習慣,一般都是自己找,也沒有送厚重彩禮的習慣。
我們有兩個孩子。大兒子白瑪俄珠,21歲,上過初中一年級,因為家裏缺少勞動力就輟學回家了,其實他學習成績也不好,到縣城裏上中學,他上課根本聽不懂。前兩年他開始到行署所在地澤當鎮打工,主要在建築工地幹活,每天收入60元左右。2011年他掙了8000元。小兒子丹增平措,今年17歲,初中畢業後沒考上高中,由澤當鎮工作的親戚幫忙,聯係到一個廣東省援助西藏的項目,到江門市幼兒師範學院學習。不用交學費,但承擔自己的生活費,每個月需700元左右。別人都說在廣東一個月花700元的生活開銷是很節省的,我知道兒子很懂事,他還常來電話勸我出去打工要注意身體。
我自己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特別的技術。現在年紀大了,學技術不容易。不過,現在建築工程很多,像我這樣的人夏天也能找到工作,每年可以出去打工3個月,能掙6-7千元。2010年我還去藏北安多縣參加過青藏鐵路建設的工程。
我們家總共有14畝地,2012年種了6畝油菜,8畝小麥,還種了點土豆、蔬菜等,都是自己吃,從來沒有出售過。實際上自己種的糧食還不夠吃,去年(2011年)我買糌粑花了500多元,買大米花了1000元。菜也不夠吃,不過經常有菜販來村裏,隨時可以采購。一般一年養一頭豬,自己吃。家裏有9隻羊,主要是為了剪羊毛用,可以織氆氌。羊太少就委托別人放養,每隻羊一年付15元報酬給放養人。
我們家有織氆氌的織機。一般用自家的羊毛,每年織一匹(長約22米,寬1尺半),要用掉17斤羊毛。氆氌主要是家人做傳統藏裝用的,一些正式的場合穿其他麵料的服裝不好。有時自己也織卡墊。從來沒想過擴大生產或出售自己織的氆氌,一方麵是因為羊毛挺貴,另外家裏也沒有富裕勞動力。
每年家裏的開支很多。現在的農村家庭也購置各種家用電器,我們家裏也有電視機、DVD機、收音機、電話等。除此之外家裏的支出主要是我看病開支。我有關節炎,去年去澤當藏醫院藥浴治療,15天花了900多元。我還有肺病,經常咳嗽,可能是打工時累著了,去年看病就花了近6000元,因為沒有住院,也沒在本縣醫院看,因此用完了醫療補貼額度後就不能報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