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阿裏

喜馬拉雅之旅

作者:央宗

淩晨四點的拉薩城,風冰涼地穿入單薄的衣衫中。關於眼下將行之處,有些戰栗和興奮,一切都是充滿未知的好奇。一路輾轉,一路西行,從聖地拉薩到象雄文明的發源地阿裏,穿梭壯闊的山巒,綿延近1900公裏的路程,這條藏民族竭其一生期盼的朝聖之路,這條追溯時間和文明的探索之路,恍然間已在我21歲的夏天漸漸鋪開。腦海中百轉千回的翻滾在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想象感受:荒無人煙的冷寂嚴寒;皚皚雪山的壯美威嚴;靜謐透藍的碧波粼粼。繾綣在夢境中的阿裏是遙不可及、充滿幻影的天界,每一神山、聖湖都有能娓娓道來的傳說故事,每一莊嚴的廟宇都在孤寂的高原之上為芸芸眾生祈福。

汽車在平坦的道路上馳騁,兩天緊湊的行程終於把我帶入了這片被雪山聖湖環繞的福澤之地,擺脫臆想,身臨其境。一路幾乎過著與現代通訊隔絕的生活,即便失去了我所有的娛樂方式,不過心裏仍然會升騰起一股幸福的暖流。體驗20元一晚的簡易床鋪,習慣用冰涼的雪水簡單洗漱。所剩的娛樂休閑隻是促膝而談或和著歌聲豪邁起舞。沒有淡漠交談的虛情假意,沒有人群熙攘帶來的喧囂煩躁,隻有融化在眼神中真切的善意。亟需這樣簡單的生活步調中和自己紛亂嘈雜的心。習慣於豐富的物質生活不一定是件幸事,不斷堆積的欲望會使自己漸漸自大,會逐漸的忘記關懷和問候。人需要回歸本真的生活,至少能去阿裏,聽聽心的聲音,幸甚之至。

太陽西沉拉開黑夜的序幕,我們竭力西駛,擴大白晝的上限,好像在努力逃離時間的追趕去遙望曆史的源流,為生命捕捉更多的陽光。總在晚霞中到達目的地,宛如琥珀的夕陽絕對能夠舒緩疲憊的身體。忘不了普蘭那一抹染紅了的雲彩怎樣鑲嵌在崇山峻嶺之上;忘不了遠看那壯烈的日落怎樣灑向平整從容的土林。多麼希望時間就靜止在縹緲眩暈的刹那,急忙拿起相機將頭伸出窗外連拍,顧不上疾馳的風吹過臉畔,隻求能將此生難以再遇的美輪美奐複製定格,然後回憶,這便是旅行的奢侈饋贈。然而這不僅僅是旅行,更是為了尋找民族文化的源頭,探尋先民生活繁衍的軌跡。極致美景和如此深重的終極目的搭配,我笑稱這正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苦旅”。

古格、托林——廢墟之上的文明

一行人中我是年齡最小的,加之從小生活在成都,自然缺少對自己民族朝夕相處的了解。當我站在耳濡目染的古格遺址山腳下,仰望那被風侵蝕後焦黃的斷壁殘垣和殘存不多正在修葺的宮殿,心情是一種遺憾和悲傷的混合。滄桑冷寂不可怕,可怕的是與昔日繁華盛世的對比後帶來的空蕩之感,今非昔比已然化為了穿越曆史的哀愁。順著破舊的台階緩緩前行,觀察著沿途的洞穴和被歲月剝蝕的宮殿,已被時間和戰爭摧殘的脆弱的斷牆之上卻刻滿了遊客形形色色的文字,空曠的遺跡又多承載了一份痛苦,因為人們的無知和對曆史的漠視。直至攀上最高處的古格王宮,世界好似盡收眼底。俯視山腳幹涸的河穀和遠處殘敗的碉樓,蒼涼悲沉的感覺終於在頃刻間爆發。以我對古格有限的認知和應此情此景的共鳴,霎時間穿越想象,複原曆史。可以看到雍容的古格王國的奢侈雄偉,遍地黃金的富饒輝煌。因為弘揚佛教,抵擋外教侵入而聲名大振卻又物極必反,逐漸衰弱。直到拉達克的乘虛而入終結了延續700多年的王國,文明最終被無休止的戰爭和欲望毀於一旦。

站在高處呼嘯的風口,可以聽到兵荒馬亂的慘烈,抵抗不力的無助哭喊。到底有多少閃爍智慧光芒的文明就此埋葬。祖祖輩輩以生命換取的積累也逃不過淒哀的結局,即使擁有多麼絢爛刻骨的成就,世界也從未停止過他盛極必衰的選擇。一路上領略過太多的破碎毀滅留下的撼動,原本是藏民族佛教文化中的絕世瑰寶,最終也隻能以支離破碎的殘片斷瓦展現於世人眼前。距離古格遺址隻有19公裏的托林寺。遺存的壁畫雖已有些發黑,卻絲毫沒有遮擋住她精美絕倫的光彩。語言可以有多麼蒼白,竟不能書寫全部的感慨。隻能屏住呼吸凝視,生怕連呼吸都會給脆弱的她一絲傷害。象泉河邊的佛塔已不能辨出昔日的肅穆雄偉,高矮不齊、靜靜的守護著傷痕累累的托林寺。時間已接近傍晚,山穀空曠,寺廟也遊客散盡而空蕩,寂靜的有些可怕。僅僅剩下風的呼嘯在悲鳴這段曆史。帶領我們的僧人說起寺廟已經與瑞士合作準備修複重建了。看著精致的規劃圖,我卻難以感到欣慰:人為和自然的破壞或許能夠利用高科技修繕,隻是在覆蓋曆史傷痕之後而呈現的煥然一新似乎無法再帶給我們震撼,畢竟,毀滅的錯誤是無法彌補和原諒的。自私的認為寧願保持衰敗的原貌,至少在這些破碎的遺跡中可以審視自身。以史為鑒,停止重複的文化悲劇。

岡仁波齊——神山下的感動

中國版圖的最西南端,世界的高地。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脈並駕齊驅,我們則奔馳在這最宏偉、最聖潔的兩行山脈間,肆意享受著億萬年間地球板塊衝撞擠壓造出的浩然大氣。此次前往的即是信徒心目中“宇宙的中心”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雲霧繚繞,魂牽夢縈,無數次出現在藏族人家佛堂中的照片終於將要出現在眼前,睜大雙眼四處張望,不敢錯過。還是在司機的指點下才眺望到特立於群山中的“雪山之寶”。別於藏區其他任何一座神山,我想蒼穹之下難以再找到像岡仁波齊一樣彙集如此多信仰的神山了。早已超越了對自然崇拜的敬畏而升華出的宗教信仰,其力量可以強大到使信徒們願意並能夠克服所有困難甚至變賣家產來換取也許一生僅此一次的精神修行。早就聽說轉山非常辛苦,有人開玩笑說轉山路就是一條迷你型長征路:翻雪山、過沼澤,要是遇到下大雨或冰雹,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恐怕難以支持,這無疑是對身體和意誌的雙重考驗。出於與生俱來的信仰本能,也是不甘生活的波瀾不驚,想為自己積累一個不平凡的經曆,我急切的想要戰勝自己,打算堅持走完52公裏的轉山路,步行幾十公裏之前對我如同天方夜譚般不真實,何況還是崎嶇不堪的山路。溫室中長大的90後一定會在轉山路中醜態百出,擔憂與期盼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