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華萊士案件(1931)
朱莉婭•;華萊士被謀殺一案,讀起來很像一個偵探故事。這天,華萊士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說是國際象棋俱樂部打來的,要他按某個地址去拜訪某個人。華萊士先生走後,他的妻子就在家裏被人殘酷地殺害了,而謀殺動機卻無法判斷。華萊士所去的那個地方是個假地址。華萊士也受到了審訊,但倫敦的法院裁定他無罪。現在一些研究謀殺案的專家相信,謀殺華萊士夫人的人還活在世上,很可能依然住在倫敦。
9、墨爾本的神秘案件(1953)
1953年9月12日,住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14歲的姑娘雪莉•;科林斯應邀去參加她的第一個成人晚會。邀請她的那個男孩和她約好晚上8時在裏奇蒙車站見麵,那裏離墨爾本不遠。但她沒到那裏。第二天早晨,有人在離墨爾本40英裏的地方發現了她全裸的屍體。她是被人用啤酒瓶砸死的,雖然她衣服的碎普遍地都是,但是並沒有受到強奸的痕跡。這一案件的神秘之處在於:當母親晚上7時將她送到汽車站直到第二天早晨發現她屍體的10個小時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她是個文靜靦腆的姑娘,決不會跟隨一個陌生人離開。而在另一方麵,當她和母親告別前,曾經說過自己要去西裏奇蒙車站見男朋友羅恩。而西裏奇蒙車站和裏奇蒙車站完全是兩處地方,因此她有可能走錯了地方。但即便如此,人們還是要問,既然沒有等到男朋友,她為什麼不趕緊坐車回來呢?
10、泰晤士河裸體女屍案(1959—1965)
報紙將作案者稱作“剝去屍體衣服的傑克”這一案件是1959年6月到1965年2月在倫敦發生的,死者全都是妓女,而且都是被扼住頸項窒息而死。持續不斷地有人猜測說凶手是一個很出名的拳擊手弗雷德•;米爾斯,他也恰恰是在謀殺中止後不久死去的。謀殺者顯然是單獨行動的,他駕駛著一輛大篷車,在倫敦市區兜來兜去。在其中一個案件中,警方曾追蹤到曾經放置過屍體的地方——在倫敦工業區的一個倉庫裏——但線索到此就中斷了。負責這一案件的警長名叫約翰•;羅斯,他深信凶手在最後一次謀殺後已自殺身亡。他還曾暗示說,已經弄清了凶手的身份,但這一案件終究未能大白於天下。
還有中國的:
清宮四大奇案
一、太後下嫁
太後下嫁就是太後下嫁攝政王。太後是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世祖福臨的生母,卒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諡為孝莊文皇後;攝政王即指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孝莊文皇後係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漢人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對此諱莫如深,求其明文記載則無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句雲“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裏爛盈門;chun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即是指太後下嫁這件事說的。詩作者張煌言是清初人,與多爾袞同時,所說當有所本。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後相對稱,正是太後下嫁的一個旁證。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明載於《清實錄》與蔣良驥《東華錄》等書中,即當時流傳到今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於抬寫皇上處,一並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樣。
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個事實: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製迅速向封建製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後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製的殘餘,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那麼,太後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二、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後。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麼要這樣濫加諡號,並晉封她為皇後呢?
有的人於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發披緇,皈依淨土。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曆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雲雲。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後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歎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鍾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曆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發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隻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發,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裏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台山祝發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