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訥與王景清的樸素人生:上醫院相攜坐公交
真情人物再現
中國紅色文化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王景清,是毛澤東的女兒李訥的丈夫,與李訥共度了近30年的風雨歲月。因為他的努力,一個曾經特殊的家庭複歸為像多數中國老百姓一樣的普通家庭。這對夫婦數十年來過著樸素節儉的生活,他們老來相伴,常互相攙扶著去擠公交車,切磋書法也是人生中的一項不可少的娛樂。當泛黃的往事隨風吹落,他們已是中國千千萬萬個尋常百姓人家中的一個。
無論走到哪裏,王景清都願意陪著李訥
5月21日,“毛澤東和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暨《百名將軍·名家書讚毛澤東》”全國巡展首展在海南省博物館拉開序幕。86歲的王景清推著坐在輪椅上的李訥,靜靜地走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廳裏,看著一幅幅圖片和書法,回憶共和國走過的艱難風雨之路。這麼多年來,無論走到哪裏,王景清都願意陪著李訥。他的存在,猶如給了容易跌倒的李訥生命中的另一雙腿。
王景清穿著一身洗得發白了的淺灰色老套裝,看得出軍人風骨;李訥身著深灰色棉布套裝,黑色的老北京布鞋,樸素無華。在展館,有一眼認出他們的參觀群眾不禁感歎地說,“這樣的家庭卻如此的樸素,讓人看到展覽中又一處可貴的風景。”
王景清是位和藹的老人,在午後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是他主動上前問了第一句話,“小杜是哪裏人哪?”溫暖的語調似朋友般閑話家常。
李銀橋為他們牽線
1940年,13歲的王景清走進了部隊,從一個救護重傷員的小戰士做起。在陝甘寧邊區參加革命鬥爭,在甘泉縣開展勞動大生產,在鹽池縣支援部隊保衛產鹽地。在西柏坡,在北京,他經曆著開創共和國艱辛曆程中的沉重歲月。
解放後,王景清在中央警衛師工作,是劉少奇同誌的隨身警衛,後調到雲南省軍區任怒江軍分區參謀長。
“與老伴李訥的相識是因為1983年去北京與李銀橋夫婦的重聚。”王景清回憶說,“當年中央警備團團長劉輝山同誌去世,我在去北京八寶山吊唁的路上,遇到了曾在中央警備團一起工作過的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同誌,李銀橋便提起了從小看著長大的李訥。”
通過李銀橋夫婦的介紹,王景清後來見到了李訥。長期在革命戰爭中成長的經曆,以及在毛澤東身邊受到的艱苦樸素作風的熏陶,李訥安於這種清貧的生活,瑣碎的事情難不倒她,但是門窗壞了這樣又改又修的重活,李訥做不來。
王景清默默地把修修補補的活兒攬了下來。在李銀橋夫婦的撮合下,王景清與李訥不斷加深著了解,走到了一起。婚禮在一年後舉行,他們沒有聲張,隻擺了一桌酒席,邀請了葉子龍、李銀橋夫婦以及中央辦公廳的幾位領導同誌參加,席間大家不斷地向王景清和李訥祝賀,祝他們真誠相愛。
婚後,王景清與李訥相處和睦,正式辦了離休手續後,關係也從雲南轉來了北京。王景清幾乎承擔起了家裏的所有家務活,買菜買糧做飯,修門窗,拉煤塊,還給李訥做了一個小板凳,冬天裏也像普通人家一樣買上幾百斤大白菜,推著板車拉回來醃酸菜。每次去買菜,認識李訥的胡同口國營商店裏賣肉的師傅會對王景清說,“你來了,李訥的日子過得好多了,過去她隻買1、2毛錢的肉,少得沒法切。”王景清笑說,他買豬肉會一次買2斤分成幾頓吃。“後來,為了減輕李訥的負擔,我們省吃儉用為孩子請了一個保姆。”對待孩子,兩口子還是十分舍得的。
切磋書法攙扶相伴
李訥比王景清小13歲。身體不大好的李訥,卻十分關心老伴的身體。王景靖說,“70多歲時,我開始創作劇本,李訥就總提醒我,‘你歲數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傷神。’”革命戰爭時期右眼、左肩和頸椎都受過傷、身子骨也不算太好的王景清,聽到老伴噓寒問暖的話語,心中滿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