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的含義在於強調萬物由道所生成,所以萬物也由道所統治。在這裏,溝通之道是指導溝通技巧、方法提升與溝通渠道建立的理念和原則。所謂原則,就是一種態度的傾向性和做事的依據。“明道”就是要明確溝通的原則,樹立正確的溝通理念。“明道”是為了“優術”。
“術”的本義是一種具體的道路。“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在這裏,“溝通之術”就是提高溝通效果和效率的技巧、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即溝通的藝術。“優術”就是提升溝通技巧和方法,改善溝通策略,使之上升為一種藝術。
一、溝通有哪些基本要素基於某種目標或目的,信息發送者通過特定的渠道將信息傳遞給接收者,並力求讓接收者接受,這樣就形成了溝通過程。溝通過程不可避免地受噪音、溝通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從下麵的溝通過程模型中可以總結出溝通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要素:①信息發送者(發信者);②信息接受者(受信者);③編碼和解碼;④溝通目標(目的);⑤溝通信息;⑥溝通管道和媒介;⑦反饋;⑧噪音;⑨溝通背景(環境)。分析溝通的基本要素有利於我們掌握影響溝通效果的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積極因素的作用、克服消極因素的作用。
1.信息發送者(發信者)信息發送者就是溝通中的信息源,明確了信息源也就明確了“信息從哪裏發出的”、“誰正在發起溝通”等問題。信息發送者的動機、態度及其可靠性會影響溝通效果。
2.信息接受者(受信者)信息接收者就是溝通中的聽眾。對這一要素,我們在溝通中需要明確:是什麼促使他們接收和理解這些信息?他們對發信者的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或者是不冷不熱的?有一個還是幾個關鍵的聽眾?會受到發信者信息影響的次要聽眾是誰?
3.編碼和解碼編碼是發送者將信息編成一定的文字等語言符號及其他形式的符號,信息發送者的詞彙和知識在這裏起著重要的作用。解碼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後,將符號化的信息還原,並理解其意義,是信息接收者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參考的框架進行解釋的過程。完美的溝通應該是發信者的信息A經過編碼與解碼兩個過程後,接收者形成的信息B與信息A完全吻合,也就是說,編碼與解碼完全“對稱”。“對稱”的前提條件是雙方擁有類似的經驗,如果雙方對信息符號及信息內容缺乏共同經驗,則容易缺乏共同語言,從而使編碼、解碼過程不可避免地出現誤差。
4.溝通目標溝通的目標是指發信者與受信者希望通過溝通達到的結果。不同的發信者與接收者進行溝通,希望達到的結果也不同。
5.溝通信息溝通信息是指溝通主體(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在溝通過程中彼此之間要分享的態度、思想和情感。這一要素包括:針對特定的聽眾,提供什麼信息可實現溝通的目標?考慮他們需要多少信息?他們可能會產生何種疑惑?你的建議將會給他們帶來何種利益?怎樣使你的信息具有說服力並使接受者牢記在心?怎樣組織材料,使你的觀點最有說服力?
6.溝通媒介溝通媒介是信息發送者用於傳遞信息的途徑或手段,如書、電話、電報、電腦與網絡等。不同的信息內容要求使用不同的媒介。政府工作報告不宜通過口頭形式而應采用正式文件作為媒介,邀請朋友吃飯如果采用備忘錄形式就會顯得不倫不類。有時人們可以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傳遞渠道,例如,雙方可先口頭達成一個協議,然後再予以書麵認可。由於每種渠道各有利弊,因此,選用恰當的溝通渠道對有效溝通十分重要。在各種溝通方式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麵對麵的原始溝通方式。麵對麵溝通時,除了言語本身的信息外,還有溝通者整體心理狀態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使發送者和受信者產生情緒上的相互感染。
7.反饋反饋是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相互回應的過程。溝通是為了實現溝通目標而進行的動態過程,當一條信息引起一種反應,而這個反應就成為另一條信息。反饋意味著溝通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尋求聽眾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給聽眾回應的機會。隻有這樣,你才會知道你的聽眾在想什麼,才能相應地調整你發布的信息,使聽眾更好地參與這個過程,並對你的溝通作出回應。例如演講者的演講幽默風趣、一聽就懂,觀眾一定會報以熱烈的掌聲;教師對學習成績有所進步的學生給予適當讚賞時,大多數的學生會更加努力學習,這些都是反饋。由於反饋能讓溝通主體參與溝通並了解信息是否按他們預計的方式發送和接收、信息是否得到分享,所以它對溝通效果的好壞是至關重要的。兩個人麵對麵溝通使溝通主體有較多的反饋機會,而在一個禮堂或報告廳裏進行演說,不論演說者還是聽眾,其反饋都十分有限。總之,交流中包含的人越少,反饋的機會就越多。
8.噪音這裏的噪音是廣義的,是指影響信息發送、傳遞、接收、理解的障礙,它存在於溝通過程的各個環節,並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比如模棱兩可的語言、難以辨認的筆跡、不同的文化背景等都可理解為溝通的噪音。影響信息發送的噪音主要有:(1)表達能力不佳、邏輯混亂或者信息內容艱深晦澀,使人無法準確地對信息進行解碼。(2)“信息符號係統”差異。信息溝通使用的主要符號是語言,而不是客觀事物本身。溝通中人們隻有通過其“信息符號係統”的相互聯係才能對信息進行有效理解。不同的人常常有著不同的“信息符號係統”,因此,受信者的理解有可能與發送者的意圖存在偏差。(3)知識、經驗的局限。你無法向一個小學生解釋清楚相對論,也無法向一個鄉下老農解釋清楚超導的原理,因為每個人隻能在自己的社會經曆及知識經驗範圍內理解所接收的信息,當信息超出這一範圍時,他是無法理解的。(4)形象因素。如果受信者認為發送者不守信用,即使其所發出的信息是真的,接收者也極有可能是懷疑性地理解它。影響信息傳遞的噪音主要有:(1)信息遺失。(2)外界幹擾。例如,在市場吵鬧的環境下,溝通是很難進行的。(3)物質條件限製。在偏僻遙遠、缺乏通信設備的鄉村,你自然很難與千裏之外的人們溝通。(4)媒介的不合理選擇。例如,在不通過文件等溝通媒介的情況下,僅僅用口頭的方式布置一個意義重大、內容龐雜的促銷計劃,將使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影響信息接受和理解的噪音主要有:(1)選擇性知覺。由於每個人的心理結構及需求、意向係統各不相同,這些差異將直接影響他們接受信息時知覺的選擇性,即每個人都習慣於對某一部分信息敏感,而對另一部分信息“麻木不仁”或“充耳不聞”。事實上,我們對能印證自己推斷、論點的信息常表現出高度的興趣,而對相反的信息漠然視之。正如有的學者指出,我們不是看到事實,而是把我們所看到的進行解釋並稱之為事實。(2)信息“過濾”。接收者在接收信息時,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對信息加以“過濾”。當一條信息傳送下去,每經過一個層次,都有可能產生新的變異。過濾的程度與組織結構的層次和組織文化密切相關。(3)受信者的譯碼和理解偏差。由於個人所處社會環境不同,在團隊中的角色、地位、閱曆也各異,從而對同一信息符號的譯碼、理解存在差異。即使同一個人,由於接受信息時的心情、氛圍不同,也會對同一信息有不同解釋。(4)信息過量。雖然管理人員在作出決策前需要足夠的信息,但如果信息量過大,會過猶不及,使管理者無法分清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是浪費大量時間,錯失良機,使信息沉沒於汪洋大海之中。(5)階層差別。特別需要強調和說明的是,所處社會階層的差別會對溝通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6)目標差異。企業內各部門的目標差異造成的衝突和互不信任,往往會幹擾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技術人員與營銷人員常常會有意見衝突,前者可能會責怪後者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或是不支持技術部的研發工作,而後者則認為前者不能順應消費趨勢潮流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