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下通脹的神秘麵紗
進入21世紀後,有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擺在人們麵前,那就是全球已經進入了通脹時代。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07年全球食物通脹指數已經上漲40%,預計往後還會有持續上漲的趨勢。通貨膨脹的現象在糧食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從2008年以來,玉米的價格已經上漲84%,大豆上漲了992%,小麥上漲1164%,大米上漲1513%。通脹對於美國、歐盟經濟的影響自不必說,即使像日本這樣長期經曆通貨緊縮的國家,也對抵抗通貨膨脹的壓力倍感吃力。從2008年1月起,日本的批發物價指數的上漲速度創下了27年以來的新高。在日本,有16種主要原材料的期貨價格指數比上一年上升444%。種種跡象表明,全球經濟已經開始走入通貨膨脹的時代。
麵對通脹的經濟形勢,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最為突出,即使一向默默無聞的非洲國家也蹚入了這攤渾水。有些對經濟管控卓有成效的國家,在麵對通貨膨脹時也感到非常頭疼。墨西哥、印度都曾因為通脹而引起了小麥供應短缺。嚴峻的通貨膨脹形勢正在考驗著每個政府的執政能力,對於全球通貨膨脹時代的到來,人們無法回避。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熟知非真知。”對於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人們不一定有透徹的了解。很多東西即使為人們所熟知,也恐怕是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了解通貨膨脹的真實身份以及其奧秘所在,就要揭開它掩人耳目的麵紗,才能獲得實實存在的真知。
其實,通貨膨脹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一種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是指因為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求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實質是由於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而造成的結果。在現代經濟學中,通貨膨脹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當紙幣的發行量遠遠大於社會上的商品供給時,就會導致紙幣的市值或購買力下降,即貨幣貶值,從而引起商品的價格上漲。
通貨膨脹隻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也就是說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這是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就有價值並且數量非常有限,這樣就能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但是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由於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隻是價值的代表符號,沒有貯藏的價值以及自動貯藏的功能,而且發行起來很容易。所以如果發行量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產生通貨膨脹。
金銀就是一種商品,它與社會商品供給量是對應的,但是紙幣不是商品,它可以肆意發行。如果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那麼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而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就是通貨膨脹。通貨實際上就是流通貨幣的簡稱,通貨膨脹意指紙幣發行量過多,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物價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就像是紙幣身上的“寄生蟲”,隨時都可能肆虐人間,而一旦通貨膨脹爆發則會導致財富流失。當國際金融巨頭們了解了通貨膨脹的秘密之後,他們采取了馴化的手段,成功地將通貨膨脹作為一種斂財的工具。在金融領域,通貨膨脹有一個別致的雅號——財富收割機。通貨膨脹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紙幣的誕生而出現的。當紙幣代替黃金成為流通中的主流時,通貨膨脹才有了“用武之地”。
美國崛起:紙幣與黃金的戰爭
早在人們奉行金本位製的時候,去往美洲大陸謀生的人大多是窮困的貧民,他們除了隨身攜帶的簡單行李,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和金錢。當時,在那片大陸上也沒有發現金礦和銀礦,所以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極為短缺,再加上英國的對外貿易出現嚴重順差,這使得大量金銀貨幣流向英國,更加劇了流通貨幣的稀缺。
麵對這樣的情況,美國人的祖先不得不回到物與物交換的時代,使用各種商品替代貨幣進行交易。那些被接受程度較高的物品暫時承擔了貨幣的職能,諸如貝殼、煙草、大米、小麥、玉米等,但是由於替代貨幣缺乏統一性,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公元1715年,就有多達17種不同的物品被當作法定貨幣,這些替代貨幣都以英鎊、先令先令(Shilling)是英國的舊輔幣單位、奧地利的舊貨幣單位和肯尼亞、索馬裏、烏幹達、坦桑尼亞的貨幣單位。英國最早使用先令,1971年英國貨幣改革時被廢除。奧地利先令一直是用到1999年底歐元開始流通。奧地利的貨幣以先令(Shilling、ATS)為單位,而1先令等於100格羅申(Groschen以前德國的小銀幣)。作為結算標準。在實際運作中,由於這些物品的成色、規格、接受度和可保存性都相差很大,很難進行標準化的測量,因此,這樣的措施也隻能緩解燃眉之急。要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首先就必須找到統一且可標準化的物品充當貨幣。
金屬貨幣奇缺以及替代貨幣的不便,使當地政府感到非常煩惱,這個時候,紙幣的概念躍入了思考者的考慮範圍。實際上,紙幣的大量發行早就已經出現了,歐洲的銀行券銀行券(BankNote),是由銀行(尤指中央銀行)發行的一種票據,俗稱鈔票。早期銀行券通過與金屬貨幣的兌現維持其價值。金屬貨幣製度崩潰後,銀行券成為不兌現的紙製信用貨幣。就是當時最為流行的紙幣,但是這些銀行券是有金銀實物做抵押的,而美洲所缺少的正是金銀,顯然不可能發行與金銀掛鉤的紙幣。這時有人想到:能不能發行無金銀實物抵押的紙幣呢?
美洲的一些政府開始了嶄新的嚐試,他們發行了一些沒有任何金銀實物作抵押的紙幣,這些紙幣完全依靠政府信用,而社會上的所有人都隻向政府交稅,隻要政府接受這種繳稅的憑證,它就擁有了市場流通的作用。
新紙幣的發行果然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品貿易日趨繁榮。
當時處於金本位製霸主地位的英國,很快就注意到了美洲經濟貿易的繁榮。當他們發現了在美洲流通的紙幣時,心中除了驚詫之外,更多的是怒火。很顯然,如果這種沒有抵押的貨幣進入歐洲的市場,就意味著英國主導的金本位製時代即將成為“過去式”。因為英格蘭大量掌握的金屬貨幣已經被美洲拋棄,這種新的紙幣必然會導致美洲殖民地的經濟脫離英格蘭的控製,同時也對英國在國際貨幣體係的地位產生嚴重的威脅。
“是可忍,孰不可忍”,憤怒的英國決定先下手為強。
176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貨幣法案》《貨幣法案》是英國政府在1764年通過的一項法案。該法案嚴厲禁止美洲殖民地各州印發自己的紙幣,並強迫當地政府必須使用黃金和白銀來支付全部向英國政府的稅收。。這項法案給美洲殖民地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後果,僅一年時間內,美洲大陸的情況就完全發生了逆轉,其繁榮時代很快就結束了,大街小巷都站滿了失業的人。這場剝奪殖民地發幣權的事件,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殖民地的控製力以及鞏固英國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地位,然而,它也成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為了支付與英國作戰的高額花銷,大陸國會又采取了“印錢”的絕招,但是,這次顯然沒有以前那般幸運了,由於印發的“大陸幣”太多了,大陸幣大幅貶值,以至於引起了轄區的物品暴漲現象,這讓美國的革命先驅者感到很奇怪,他們也第一次意識到紙幣與金銀脫鉤所帶來的風險。
為了使國家的法定紙幣重新得到人民的信任,華盛頓任命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主管國家金融部門。漢密爾頓認為,要解決新成立國家的財政危機、信用危機和貨幣短缺等問題,就要建立一個代理政府發行公債、收付稅款、充當金庫、提供信貸,並能擴張貨幣供給的聯邦銀行。1790年12月14日,漢密爾頓向國會提出了《關於建立聯邦銀行的報告》。很快,“美國銀行”就建立起來了,這就是“美國第一銀行”美國第一銀行於1811年3月3日被撤銷。美國第二銀行誕生於1816年,後來又在1832年撤銷。。美國銀行建立之後,便采取平穩充足的貨幣供應政策,這些政策促進了經濟的迅速增長,使物價變動幅度趨於穩定。
美國的成立以及金融體製的恢複,對於國際金融霸主的英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盡管新成立的美國依然沒有逃脫金本位製體係的包圍,但它對金本位製的激烈反抗卻初現端倪,而這讓英國感到十分不妙。美國獨立後,英國一直妄圖奪回殖民地,同時美國也因為國際地位得不到承認而下定決心要把英國製服。
1812年6月18日,美軍進攻英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公開對英宣戰,至此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以弱擊強,最終迫使英國放棄了繼續戰爭的打算。1814年12月24日,英美雙方簽訂“根特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盡管美國得到承認,但是由於國內黃金儲備的不足,使其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時候,始終受到英國《貨幣法案》的嚴重約束,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48年。1848年,在美國加州發現了富含大量金礦的地點——舊金山。這使美國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擁有了充足的信心,原來金屬貨幣供應量不足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從1848年開始,美國的黃金供應量就大幅度增長,在9年時間裏,加州就生產出價值5億美元的金幣,而國內的金屬貨幣流量也從1840年的8300萬美元猛增到1860年的253億美元。
美國的黃金大發現打破了歐洲對黃金供應量的絕對控製,而曾被緊緊扼住貨幣供應量的美國政府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美國許多重要的工業體係,都是在這一段黃金歲月裏打下的基礎。
美國發現金礦的消息傳開後,讓英國人大吃一驚。在美國獨立戰爭後幾十年裏,英國放棄了征服美國的打算,決定退而求其次,盡情享受占有國際金融霸主地位的好處,誰料到半路殺出了“金礦”,這讓英國人的美夢瞬間就化為了烏有。
對美國的金融遏製已經淪為泡影,眼見美國人不斷地開鑿金礦,黃金儲備一年比一年多了起來,英國人做出決定:一定要阻止美國人的掘金之手,吸收美國黃金。這個時候,僅僅依靠金融控製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美國的國力已經強大起來了。要做到阻止美國人的掘金之手並且吸納美國的黃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戰爭。但是戰爭也需要有時機和條件,何況是蓄意挑起的戰爭,時機就顯得更為重要。而事實上,英國人根本不用為此煩惱,因為美國內戰打響了。
當時,美國的南北方在經濟與政治上的矛盾由來已久,雙方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團,彼此間經常發生衝突,而英國的紡織工業又和美國南方的奴隸主階層的聯係十分密切。這樣的好形勢為英國陰謀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切入點。
既然有這麼好的時機,且又不乏優越的條件,那麼就讓美國人開戰,英國隻需坐收漁翁之利。不久,這場由利益驅動而爆發的有關“奴隸製”問題的戰爭迅速打響。
任何時候,沒有錢就無法進行戰爭。戰爭的槍聲一打響,美國的黃金就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這對於英國來說,正是發財的好機會。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不久,林肯發現了戰爭對政府財富的消耗,因為這場戰爭,美國政府逐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而且隨著戰期的延長,債務勢必越來越重。正在林肯為此大感頭痛之時,他的老朋友迪克·泰勒出了一個主意:發行債券!迪克告訴林肯說:“隻要你使這種債券流通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政府就能對它們進行完全的支持,所有的人在使用債券的問題上都別無選擇,它們將會和真正的錢一樣通用,因為憲法授予國會發行和規定貨幣價值的權力。”
林肯聽後大喜,立即讓迪克開始籌備。這個石破天驚的辦法打破了國際債務的限製,使戰爭中的林肯政府不必為金銀貨幣的不足而擔憂,更不用為了戰爭消耗而借貸。這種債券被稱為“綠幣”,完全沒有金銀貨幣的抵押,但由於有政府信用的支持,在戰爭時期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廣泛使用。在內戰期間,這種綠幣的發行使政府克服了在戰爭初期貨幣嚴重缺乏的狀況,極大地調動了美國北方的各種資源投入戰鬥。同時,由於成本低廉的紙幣成了儲備貨幣,北方的銀行信貸得以大幅擴張,無論是軍事工業,還是農業生產和商業貿易,都得到了強大的金融支持。
令人吃驚的是,林肯發行的政府債券並沒有造成像獨立戰爭時期的嚴重通貨膨脹,從1861年內戰爆發到1865年內戰結束,整個北方的物價指數隻是翻了1倍而已。美國南方也采用了相似的紙幣流通方式,卻產生了迥然不同的效果,到戰爭結束時南方物價指數竟然翻了20倍。
林肯頒布的債券貨幣機製的運行造就了金融史上的一個奇跡,這使林肯總統開始考慮如何把這種無債貨幣長期化和法製化。而這個想法嚴重地觸動了當時國際金融大國英國的根本利益。得到這個消息後,倫敦時報立即發表聲明稱:“如果這種令人厭惡的新財政政策得以永久化,那麼政府就可以沒有成本地發行貨幣,並將獲得必要的貨幣來發展商業,這樣它會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強國,世界上的優秀人才和所有的財富都會湧向北美。這個國家必須被摧毀,否則它將摧毀世界每一個國家。”
英國政府憤怒地表示要實施報複。1861年12月28日,他們宣布停止向林肯政府支付金屬貨幣。但是林肯對此不予理睬,美國繼續發行政府的債券,並規定了債券的貨幣職能。林肯的政策得到了美國人民的支持,他們踴躍地購買債券,並根據法律把它當作現金使用。
在林肯的任期內,由政府發行的綠幣得到廣泛的使用,為內戰時期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林肯遇刺之後,國會試圖召回所有流通中的綠幣以兌換成金幣,恢複金本位體係。1872年冬,英國人帶著大筆金錢來到美國,一舉促成了《1873年硬幣法案》,這一法案強化了黃金在貨幣領域的絕對地位,恢複了金本位製的體係,同時把白銀也踢出了貨幣領域,廢除了由來已久的金銀雙軌製體係。這直接引發了1873年到1879年的經濟大衰退,失業率大幅度升高,使得美國人民強烈要求回到林肯綠幣體係的時代。但是一直以來,由於美國身處於英國所代表歐洲金融勢力的強大壓力之下,迫使美國一直奉行金本位製這一國際金融體係。這種狀況直到1913年才開始出現改變,因為這一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誕生。
美聯儲的誕生是美國金融機製完善的一個標誌,也是美國走向金融強國的一個轉折點。從美聯儲誕生的那一刻,美國就開始著手開啟一個新的金融時代。
“財富收割機”時代
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盡管美國的國力在不斷成長,但是始終都是一個背負巨額外債的國家,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國缺少中央銀行,無法提供信貸。
1913年6月26日,威爾遜入主白宮,決定要建立美國的央行。到了年底,美聯儲法案正式被通過,1914年底美聯儲正式運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這次世界級別的戰爭遠離美國本土,美國的經濟不但沒遭破壞,其政府反而大發戰爭橫財。歐洲在一戰中沒落了,而美國在戰爭中的損失相比其他歐亞各參戰國而言顯得微乎其微。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扮演了煽風點火者的角色,如果不是美聯儲集中調動起美國的金融資源,戰爭規模隻能是局限在部分地區。
在戰爭的發展過程中,歐洲各國損耗巨大,無論是在物資方麵還是貨幣流通領域都存在嚴重不足,而美國則源源不斷地為戰爭火上澆油。美國不僅通過物資供應斂財,同時還在歐洲戰爭期間發售大規模的債券支援歐洲的金融,這使得美國國內的貨幣流通量劇減。美國政府開始大量增發國債,巨額的美聯儲券如江河決堤一般撲向了流通領域,彌補了歐洲戰爭債券短缺所導致的貨幣緊縮,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為美元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於美國的參戰,德國大使滿腹狐疑地問他的美國同僚:“為什麼美國要和德國打仗?”美國大使答曰:“我們美國人是為了道德原則而投入戰爭的。”這樣的回答讓德國大使很迷惑。而事實上,在美國駐英國大使佩傑給威爾遜總統的密信中表明了美國參與戰爭的態度,他說:“我認為正在到來的危機已經超越了我們提供給英國和法國貸款的承受能力。我們能夠提供給盟國最大的幫助是信用。除非我們與德國開戰,否則我國政府將無法向盟國提供直接信用。”
這就是美國參戰的真正原因。
一戰後,歐洲在戰爭中沒落,而美國開始崛起。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到1917年4月美國正式參加一戰的時候,它給協約國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方。的現金已達120億美元,而給德國的貸款隻有2700萬美元。美國不僅借未參戰之機同交戰雙方做生意,同時還通過金融支援的方式開始在歐洲金融體係中占有一席之地,顯然英國倫敦已經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了。美聯儲在戰爭中為歐洲各國提供大規模的信貸,美元走上了世界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美國帶來了繁榮,交戰國大規模的戰爭物資采購極大地促進了美國各行業的發展,工人得到了高工資,農民的糧食在戰爭中賣到了高價錢,勞工階層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提高。為了向歐洲協約國提供貸款,在1917和1918兩年中,美聯儲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債券募集,借此吸收美國人民的財富。
但是,美聯儲過量的信用提供,促使經濟市場上開始出現泡沫。對於因戰爭而過多發放的信貸,美國本應在戰後若幹年裏逐步解決,但是美聯儲卻在1920年下半年對農業實施了緊縮的貨幣政策,一時之間,社會上膨脹的財富迅速流入了美國政府的腰包,而這次貨幣緊縮直接導致了1921年的農業大衰退。美聯儲銀行本應是農民最重要的保護者,但在這次緊縮政策的實施後,它卻成為了農民的敵人。
而此時,通貨膨脹在德國的一次“上演”,讓世人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從1921年開始,德國貨幣發行量呈火山噴發的態勢,到1922年比上一年的發行增加了10倍,而到了1923年則比1922年又增加了7253萬倍。到了1923年8月,德國的物價已經達到了天文數字,連一片麵包的價格也高達1000億馬克,如此恐怖的價格令人震撼。大量社會主流人士在一夜之間淪為了赤貧。這次通貨膨脹深深地震撼了國際金融資本家,他們感受到了財富收割機的瘋狂,同時也讓他們得到了某種啟示。
美國人很快就領會了其中的奧妙。1928年,美聯儲在一年間向市場投入了600億美元的貨幣,如果這些錢全部兌換成黃金,相當於當時世界全部黃金流通量的6倍。這樣一大筆美元的注入,直接導致了通貨膨脹的發生。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讓經濟穩定。然而令人驚詫的是,美聯儲在1929年又發放580億美元的貨幣。巨額的信貸使資本市場狂熱起來,投機成了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在這種危險的經濟形勢下,財政部長梅龍卻向人民保證“紐約的股市不算高”,柯立基總統還向全國發表講話說“股票還很安全”。美聯儲也做出了“資本市場是安全的”的判斷,就這樣經濟泡沫很快就被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