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與張飛同為三國時期的名將,而且都是武功超群絕倫、出類拔萃之輩。為何本文會有呂布怕張飛之說呢?莫非呂布的武藝不及張飛,所以才懼怕於他,非也!雖則兩人都是三國時期排名前五位的虎將,但是若要真正論起武藝來,恐怕還是呂布技高一籌的。君不聞:“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是“三國演義”之中,最強檔的沙場組合。所以說,以作者羅貫中的眼光而論,基本上來說,呂布的武藝在三國時期還是獨步一時的,達到了“天下第一高手”的水平。當然,張飛也決非等閑之輩,其威名也絕不在呂布之下,有“勇冠三國猛張飛”的說法。
那麼,本文的立論是否有問題呢?天下第一高手居然會懼怕別人的武威,不敢接受張飛的挑戰,那怎麼還能稱之為“第一高手”呢?豈不是成了悖論?而且,這個現象也沒有發生在別人身上,要說起沙場論武藝、比高低,除了張飛之外,呂布一生縱橫天下,還真是沒把誰放在眼裏!但是,為什麼張飛是個例外,而張飛又是怎樣成為這個例外的呢?還是從三國演義中呂張二人第一次交手開始說起吧!
在三國演義的第五回“虎牢關三英戰呂布”裏,把呂布與張飛這一對冤家的首次較量描寫得出神入化:“見呂布出陣: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麵吞頭連環鎧,腰係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好一派英俊瀟灑、威風八麵的名將風度,躍然紙上。然後,是一係列精彩的戰場描述:那呂布手持方天畫戟在聯軍陣內東衝西殺、橫衝直撞,見將斬將,奪營拔寨,勢不可擋,如入無人之境。緊接著:“呂布複引兵搦戰。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裏,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後心便刺。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這就是故事的另一主角張飛出場的簡單描述。一開場,張飛的那一聲大吼就很刺耳:他管呂布叫做“三姓家奴”,這一光榮綽號說明了張飛對呂布的無限輕蔑!呂布本來姓呂,後來投了荊州刺史丁原,認丁為義父;後來又見董卓勢大,經人遊說,投了董卓。你投董卓便投董卓罷了,偏偏這呂布在投靠董卓之前,還要把他原來的義父丁原殺了,提著丁原的頭作為投奔董卓的見麵禮。然後,又來個認賊作父,拜董卓為新的義父,這是前麵發生過的事;順便說一句,董卓這個義父也幹得時間不長,後來董卓的腦袋也被呂布這個幹兒子給割了下來,這是後話。像呂布這等無情無義、見利忘義的下三爛,在張飛看起來簡直就是社會渣滓,急欲除之而後快的!所以,張飛一見到呂布,首先就簡單扼要地把呂布的那點破爛事兒,來了一個高度概括 - “三姓家奴”!提醒呂布:呂、丁、董,你都已經有過三個爹了,還搞得清楚自己倒底姓什麼吧?當然,張飛這麼勁損呂布,呂布自然也要回敬於他,所以,後來呂布一直把張飛罵作“環眼賊”!這倒也算恰當,論長相,張飛是比較醜,與呂布沒法比的!當然,沙場論英雄,光憑長相好、嘴能說還是不夠的,決定勝負的還是武藝的高低。下麵就是他倆首次交鋒的結果:
“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裏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麵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裏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掩殺。呂布軍馬望關上奔走;玄德、關、張隨後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