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機構助力藝術教育:讓藝術的春風雨露惠及更多人群
本期關注
作者:王敏 王鈺
“藝術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推動著人類審美、道德,乃至科技與生產力的發展,滋潤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對於貧困地區的兒童而言,藝術恰恰是能夠幫助他們戰勝貧困的重要手段,賦予了身處貧困中的兒童以驕傲、自信與尊嚴。”
——荷風藝術基金會創始人李風
藝術在提升人的審美、道德、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等方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目前的藝術教育體製主要是為培養藝術家、專業藝術工作者及專業藝術教育師資而設置,對藝術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關注較少。我國還有廣大欠發達地區的孩子缺少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城市流動兒童的藝術教育情況也很不樂觀。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人人都有權利享受藝術帶來的精神層麵的滋養,人人都有權利獲得藝術帶來的超越現實的力量。正如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林小英所說:“藝術不應該成為一部分人生活的全部,而應該是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
近幾年來,開始有公益機構紛紛將目光投向藝術教育領域,致力於針對鄉村及城鎮落後地區兒童的藝術教育實踐。他們看到了藝術蘊含著戰勝貧困的強大力量,看到了藝術能夠賦予深處貧困中的兒童以驕傲、自信與尊嚴,並且在更加自由的維度思考藝術的功能和本質。記者選取了三家落點不同、模式有別但又殊途同歸的公益機構,分別為李風創辦的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致力於鄉村兒童的藝術教育、藝術普及和藝術推廣;楊瀾創辦的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致力於人的全麵發展與教育機會的公平;張碧巍創辦的北京音畫夢想社會工作事務所,致力於改善城市流動兒童藝術教育現狀,促進社會和諧。希望通過總結他們在藝術教育領域的實踐,共同發現公益機構在藝術教育領域的獨特價值,並對體製內藝術教育的現狀做出反思。
不同的模式,共同的事業
即使沒有做荷風公益基金,李風早已是一位經曆無數風浪,並功成名就的投資人;即使沒有做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楊瀾依然是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媒體人;即使沒有加入荷風的芭蕾舞公益課程,關於依舊是國內頂級的芭蕾舞藝術家和教育家;如果沒有做音畫夢想社會工作事務所,張碧巍此時正在哈佛讀書。對於他們來說,投身公益事業、致力藝術教育是一個嚴肅的決定。不同的人生閱曆和專業背景使他們在藝術教育領域的實踐選擇了不同的入口、路徑和模式,但是殊途同歸,他們各自的努力會推進這項功能共同的事業紮實前行。
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給田埂穿上芭蕾舞鞋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端村,一個中國北方最普通的小村莊,但這裏的孩子能跳芭蕾,會演奏交響樂,接受的是完全專業的藝術教育。授課教師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愛樂樂團、中央歌劇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內著名藝術院校和院團。端村的孩子和中國愛樂樂團一起表演過,還到北京電視台錄製了節目,有一些家長也跟著孩子學芭蕾,建立了微信群。一群河北鄉村婦女開始在手機上討論藝術……
端村,讓人們看到了藝術教育的更多可能,更讓人們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和力量。這一切,都因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發起的鄉村藝術教育項目。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荷風”)成立於2013年5月7日,是中國首家以藝術的教育、普及與推廣為使命的非公募基金會。基於“以藝術啟蒙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使命,“荷風”開始在鄉村開展藝術教育實驗,以期用藝術的作用和力量來幫助當地的孩子。“荷風”的第一所實驗校選在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端村。鑒於藝術與個人成長、社會進步都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基礎,“荷風”將這項計劃稱之為“基礎工程”。他們組織來自國家最高藝術團體和高等院校的藝術家和師生作為誌願者,共同製定了該校藝術啟蒙教育計劃,每周前往教學基地實地教學。從2012年冬季起,已陸續在端村小學建立起鄉村少兒芭蕾舞團、管弦樂隊、話劇團、合唱團及畫社。超過60%的當地學生受益於該項計劃。李風認為:“藝術教育之於個人的成長,藝術普及與推廣之於社會的構建與進步,絕非錦上添花的美麗點綴,而恰恰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我們將‘荷風’事業總體命名為‘基礎工程’,旨在呼籲全社會重新關注藝術所蘊涵的深遠內涵和巨大力量,如同基礎二字原初字義,它們埋於地下,不見於形,但正是這種恒久、堅實的默默支撐,才最終成就了地麵上大廈峨然屹立的壯闊風姿。”
按照李風的設想,未來的端村學校將成為一個鄉村文明中心和鄉村藝術教育示範中心,李風稱:“如果有1000餘個孩子入學,我們就能影響1000多個家庭,影響的是禮儀,影響的是他們對生活、對藝術和對世界的理解,並通過孩子把這些理念帶回家。我們計劃在全國推廣‘端村模式’,通過鄉村學校文明中心,來影響農村文明建設。”李風把自己目前的工作形象地稱為“點火種”,他的計劃是未來的3至5年內,全國每個省開一所鄉村藝術學校的樣板校,供省內其他城市參考。
“荷風”的這種定點建立鄉村藝術學校的方式,在客觀上保證了所倡導的藝術教育為當地帶去持續影響。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係書記關於和他的夫人張婷在端村教授芭蕾舞課已經持續了三年。三年來,他們夫婦每個周末風雨無阻地來到端村,關於非常清楚在端村的藝術教育不是簡單地教舞蹈,教美術,教音樂,而是傳播文明,傳播藝術最重要的功能——愛。他說:“我希望這個影響的過程是平和、穩定、持續的。有人問我打算在端村教到什麼時候,我說要教到我芭蕾舞課的孩子出嫁。”
關於藝術普及,李風想把出版事業作為很重要的事情來做,他認為真正有力量的是思想,他希望“荷風”在思想上要保持探索的精神,然後做到思想和行動的統一。這樣也許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通過精神的傳播能夠帶動更多有能力的人伸出援手。
關於藝術推廣,“荷風”計劃在明年嚐試舉辦“荷風國際藝術節”。“我想看到端村的孩子跟美國、日本、歐洲的孩子一起跳芭蕾舞,一起演出安徒生童話,共唱《歡樂頌》。端村的孩子第一首曲子都是練《歡樂頌》,我希望孩子們從小心中要有人類和大愛,而不是仇恨。同時,我希望鄉村的孩子不是和城市看齊,而直接和世界看齊。藝術教育是幫他們打開視野特別好的方式,這個視野不僅跨越了村莊和城市的界限,甚至跨越了國界。隻有有自信、同時又知道更好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人,才有可能把人生的奮鬥目標和這個大世界、和未來去掛鉤。”李風稱。
北京音畫夢想社會工作事務所:流動兒童的夢想課堂
北京音畫夢想社會工作事務所(以下簡稱“音畫夢想”)2014年10月正式成為北京市民政局注冊成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作為一家由專業社工和藝術誌願者組成的非營利性社工服務機構,音畫夢想致力於為首都流動兒童提供專業社工服務和藝術教育。截止至2015年1月,“音畫夢想”擁有誌願授課點20個,覆蓋北京市的20個流動兒童小學和30個流動人口社區,單學期受益兒童數量超過20000人次。自2011年至2014年,“音畫夢想”舉辦主題攝影係列課程一次,主題攝影展兩次,大型公益交響音樂會一次,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會反響。
“音畫夢想”將誌願者教授的藝術課納入流動兒童學校的日常課程體係。理事長張碧巍介紹:“音畫夢想”更加注重的是把藝術當作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藝術課程隻是接觸孩子的一種方式,並不指望藝術教育能讓她們彈出一首多麼美妙的曲子。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藝術課的陪伴、啟發式的引導和快樂,能夠讓他們對自己、對生活、對這個城市多一點信心,而不是整天生活在孤獨無望裏。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能夠開到那麼多授課點,其實我們不是追求數量,我們追求的是大家在一起的快樂和互動。誌願者的授課內容並不高深,但是藝術教育的互動會讓他們和孩子之間產生深深的連接和共融。”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誌願者也是需要幫助的對象。封閉的成長環境使大學生看到的世界是非常不完整的。在他們沒有走向社會之前,對於社會的理解是片麵的,甚至是一無所知。對於他們來說,做誌願者是他們了解社會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誌願者和需要幫助的兒童在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