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講知識儲備,要多多的儲備知識,這樣用起來才方便,在過去,這種說法是沒有錯的。現在,我們卻要重新思考。80年代後有很多人都在說“知識大爆炸”這個詞語,並認為未來每15-20年知識的積累就將增加1倍。的確,在過去,你可能會背四書五經就已經算是滿腹經綸了,因為,那個時侯的信息總量少。過去我們說職業有360行,現在肯定不是了,1000個行業也不止了。所以,我提出我們汲取知識也要分清楚什麼是“應知”、什麼是“應會”。做畜牧營銷的,營銷技能是“應會”,而如何飼養、如何診療就是“應知”,知道就可以了,但是不需要深入掌握。有人可能不讚同我的提法,說現在最吃香的是通才,甚至是博才。這一點我不反對,通才是具有廣闊的知識平台、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多種技能的人才。通才知識綜合化,技能多樣化,適應變動的能力也強。但是,想成為通才不容易,尤其是職業前期,最容易什麼都懂一點,什麼都不精,最後,沒有成為通才,連專才也不是。所以,通才沒有什麼不好,沒有太多的職業壓力的時候,你可以追求去做一個通才。畜牧行業裏,禾豐的金衛東先生是個通才,滿腹經綸,但是,他是行業內的佼佼者,成為他那樣的人不容易,那是萬裏挑一的人才。所以啊,我在這裏建議:學習也要規劃,因為信息太多,要選取對職業、對事業最有幫助的知識去學,要學就要學透,而與職業相關、但不是必須的,可以看看,了解一下就可以。
2、學營銷要懂得學規律,要去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
很多做營銷的人很努力,但是不出成績,可能一是方法不對,二是能力不足。能力不足,去學,去補充專業知識,方法不對,可能就是沒掌握規律。世界上的事情,多數是有規律的。比如,拿一個溝通技巧來做為例子:說話。跟客戶談話怎麼效果好?要多問、少說,40%的話自己說,60%的話留給客戶說,說話多說問話、少說陳述句,問話比例占60-80%效果最好。這是什麼?這就是規律,已經驗證的東西。你拿過來就可以用,多觀察、多總結、多練習,這樣就會事半功倍、效率提升。這些規律是學習的重點,掌握了這些,就算把精髓掌握了。好比學數學,先把公式記住,這個公式也是數學中的規律,是最重要的東西。
另外,還要去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前些時候,我告訴朋友:豆粕的價格要漲。很多人不以為然,錯失良機。後來就問我:王老師,你怎麼知道豆粕要漲?我說,石油今天漲了,對方就更笑了:豆粕和石油有什麼關係?我說豆粕和石油一樣,都成為國際金融炒家的囊中物,經過我兩年的觀察,石油和豆粕有聯動性。所以,我的判斷不是百分百,但是體現了一種規律。後來就更可笑了,我跟一些豬場的老板說:最近豬價要小幅下跌,原因是石油跌了,他們更是笑的捧腹:豬和石油有什麼關係?豬又不吃石油?三句話解釋不清楚,我就等結果,最後果然下挫。他笑,我不笑,他笑的也有理由,無可厚非,原因是我掌握了規律,他還沒掌握這些。學規律就是學簡單、就是更省事的掌握,就是學會事半功倍的做事和判斷方法。所以,我一直在提倡學營銷就是學規律。中國有個很有人氣的講師,講《新營銷》的張利,他也提倡這個觀點,我對他的很多觀念十分有同感。我用一個實例來說明我的觀點:這,就是搞電腦芯片的英特爾公司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提出來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戈登、摩爾(Gordon、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得到的。這是不是規律?
另外,有一點我要聲明:規律不是一直存在的,可能它的存在有其曆史背景。比如:豆粕是用大豆做的,而大豆主要產自南美的巴西和美國,因為供需矛盾,所以,它能夠成為國際炒家的工具。如果我們國家的大豆產量激增,甚至可以基本滿足自足,那麼,我上麵把石油價格和豆粕掛鉤的說法就要修正了。
3、學東西要辯證,要看這種觀點或方法是在不什麼時間、背景下提出的。
2004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細節決定成敗》,寫這本書的汪中求先生一夜成名,成為國內最著名的培訓師之一。我記得,當時很多大企業都在學習,甚至人手一本,鄂爾多斯集團一次就訂購了1000本,很多企業要求員工讀完後寫讀後感。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有問題嗎?有!不如把它改成《細節有時候也會決定成敗》。我們經常說戰略就是方向,方向錯了,所有的都是徒勞,那細節還有什麼意義?在這裏,我們就不能去鑽那個牛角尖。《細節決定成敗》一書的成功,至少說明當時我們很多企業,包括我們個人,太重視其它的東西,而忽略了細節。這個時候,需要一本書、一個人,去提醒大家,所以,這本書對於不拘小節的人和忽視細節的人來說,是必讀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來自台灣的曾仕強先生的《中國式管理》,這本書也火爆了好幾年,曾先生還在央視的《百家講壇》上講過。有人說過:管理無國界。這個提法對不對?如果對的話,那就沒有中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和美國式管理了。其實,這本書的火爆也是因為國內多年來盲目追求並模仿西式管理的結果。後來發現西式管理注重製度、輕視人性,給企業發展帶來一些麻煩,所以,有一些回潮。但是,如果拋棄西式管理,按曾先生的中國式管理去做,結果會是怎麼樣?也未必就是好結果,中國式管理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這樣不利於管理,尤其不利於規模化企業的管理。而西式管理把複雜的人性用管“物”的方式,通過製度、流程來管理,所以,也出了問題。因此,我認為中國人是有智慧的,而且是大智慧。老子提倡中庸之道,我的理解:這個中庸之道就是辯證的解決思路,不走極端,融會貫通、中西融合,這才是正途。